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注册地址  找回密码
查看: 12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赛经验] 参加美赛的感想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liyan1259        

250

主题

19

听众

3421

积分

升级  47.37%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3 14:30
  • 签到天数: 41 天

    [LV.5]常住居民I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19 10: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招呼Ta 关注Ta
    有句古话说的好,“虽然结果是不尽人意,但过程却永远是值得回味的”。由于要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跟我的队友以及数学建模基地的其它成员,包括我们班的我的几位同学,跟着标哥在学校度过了可能是有生以来最难以忘怀的一个寒假,我们经历了四天四夜的比赛。
    总的说来这次培训本人并没有感觉有多痛苦,我在我们组负责程序(主要是matlablingo),部分中文论文的撰写,相关数据的处理和建模,虽然这次参赛是全英文论文,但由于一位队员专业是文学英语,英语方面大部分都交给他了,而另一位责中文论文的撰写和建模,因此,我们三个都可能挺轻松,就建模的时候可能有点痛苦,就这样我们经历了两次模拟和比赛。
    第一次模拟,我们组选做的是MCM,飞机就做问题,这次模拟中,我感觉自己的作用还蛮大,想出了一个理想模型,乘客就做时间可能是最小,但可行性极小,后面标哥给我们看优秀论文,里面用到了遗传算法对乘客就做行为进行了模拟,感觉那种方法挺深奥,于是学了很久终于初见成效,可惜的是在比赛的时候用不上。
    第二次模拟,我们想换一种题型来做,因为选做ICM的获奖比例比选做MCM的要大很多。于是我们选做了ICMFinding the Good in Health Care Systems,题目要求我们对卫生保健系统进行研究,并得出最优的卫生保健系统,这里我们用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主要指标的权值,因此必须用matlab程序来进行求解,由于很多主要方法的程序在网上都能搜到,因此,在程序方面我很轻松就能解决,在模拟的最后一天,我找到了一篇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的博士论文,发现我们在建模的时候有很多关键因素没有考虑到,如果重新确定因素,在时间上肯定来不及,因此,我们只好放弃对因素的重新确立,模拟进度按原计划进行。
    在两次模拟完后,指导老师都会给我们看优秀论文,要求我们对优秀论文进行逐字逐句翻译,并给时间我们对优秀论文进行总结。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组经常和另一组合作,即把优秀论文分成六份,每人翻译一部分。在总结优秀论文时,让队员们都惊叹不已的是优秀论文的思路相当简单。我还记得师兄很严肃的对我说过,“其实美国赛的优秀论文就是注重写法,思路简单无所谓,如果你相信师兄的话,在美国赛中你只要把你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写出来,你们定能拿一等奖”。其实我们在总结优秀论文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那些所谓的优秀论文,就是把他们做题的详细步骤给描述的一清二楚,这应该跟老外从小养成的思维方式有关,而中国的却不同,中国人讲究标准答案,在全国赛中,只要你的论文和那些专家做出来的结果一致或者是近似,那么你的论文就是优秀论文,而在美赛中,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你的论文言之有理即可。因此,参加美国赛对个人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起码不会受到思维的禁锢,不会为了什么标准答案而费劲脑汁。
    下面说一下比赛的情况吧。
    这次比赛,我们队三人在选题的时候意见很统一,一致选了ICMThe Great Pacific Ocean Garbage Patch,我选题的时候,对这题的第一印象是很好的,除了题目简单之外,其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由于延续以前做ICM题目的习惯,这次我们在没有对题目进行读懂的情况之下,三个人独立思考之后即进入讨论阶段,我们对题目的7个大问都逐一进行讨论,每个题的建模思路都被描述的挺清晰,中文论文和英语论文都写了一点,到了第二天晚上,指导老师突然叫做ICM的队员去他办公室,场面有点异常隆重,进到指导老师办公室,看到指导老师焦急脸孔和憔悴的眼神,我就知道有大事发生了,原来是今年的题目类型与往年的不一样,今年的正文要求页数限制在10页,不像往年,可以畅所欲言,不限页数,因此,前两天的工作大部分宣布作废,大思路必须重新开始讨论,前两天的大部分成果被丢进了附录里面。讨论过程中,我们决定从监测这个角度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模型。感觉进展的还算顺利,主要利用了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来刻画模型。这次论文,附录做的跟正文一样,就这样,在第四天晚上1200论文就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改的时间,尽管我们组在比赛过程中自我感觉良好,但结果真的是令人想吐血,努力了这么久竟然才拿了个成功参赛奖(在结果出晓前一直都以为能拿国际一等奖),在结果出后的第二天,我的队友心情不好,握拳他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老外的想法和我们的不同,我们并不弱,只是运气不好。其实不是我们的监测模型做的不好,是我们做监测模型根本就不合题意,题目所说的应该是污染的一方面,而不是治理手段的一方面,因此,我们的大方向错了,导致获得了所谓的国际三等奖。
    哎哎,怎么说呢,有点不甘心,全国赛和电工赛都只拿了国家二等奖,本打算在美国赛中扬眉吐气一下,真没想到结果竟是这样不尽人意。看来还得继续努力,现在我才大二,还有时间拿国家和国际一等奖,加油,加油,加油!!

    - m; q2 k; _! D- T7 ]6 T3 x3 d9 G! D. a* |8 t( |* j
    zan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地址

    qq
    收缩
    • 电话咨询

    • 04714969085
    fastpost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诚征英才| 对外合作| 产品服务| QQ

    手机版|Archiver| |繁體中文 手机客户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5-7-6 21:44 , Processed in 0.299585 second(s), 49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