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数学建模的完成像是预示着大学生涯竞赛经历的终结。而作为一名参加过两次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回想起来,由第一次参赛时的慌然无措到这次的井然有序和合理安排,除了经验,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团队的合作。 今年2月学校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参加美赛的学生齐聚生物医学工程系实验室,开始了为期四天四夜的紧张而又充实的比赛。 竞赛题目公布后,在仔细阅读了本科组A、B题目的基础上,组内三名成员从题目选定开始了认真的讨论。分析了各个题目的难易点、知识面分布、各自对题目初步的想法,又结合三个人的优缺点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确定了B题作为我们的选题。虽然大家都不确定看起来开放性大的B题会不会被我们拿下,但是大家都有着坚持下去、无论难易都不放弃的信念。大家又重新对题目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反复分析,都希望从每个字里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来为我们指明下一步进行的方向。三个成员分别将自己的见解罗列,陈述并表明了自己认为可执行下去的方向,在综合各自想法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和下一步的前进方向,并进行了明确分工。四天四夜,看起来充足的时间在比赛的时候却显得微不足道,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时间在比赛中显得尤为重要。赛题由选题时的模糊到定题后的清晰,到分析时的迷茫、不确定,查找数据时的“大海捞针”,每一步都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拦路虎,有时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因为找不到相关数据的支持而不得不使我们改变问题的思考方向。由于题目的方向不确定,因此在选择上面可以有很大的跨度,同时资料查找时也是诸多不便,但是,每一个的难题都在小组成员同心协作和指导老师的大力支持下一一解决了。每一问都由最初的模糊慢慢变得越来越清晰,到最后写成规范的格式,以至最终整篇论文的完成。竞赛过程中,往往看似简单的一步却需要花费好多时间来完成,因此在最终论文初稿完成的时候,三个人的心里都好似千斤重的石头落地一般轻松不少。最后一天整个晚上的通宵,由论文初具模型到慢慢的格式修改、整理,特别是指导教师申玉坤老师最后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和对表格、图表的指点,都使我们的论文变得更加完善,在规定的提交时间内按规定格式完成了提交,使此次的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圆满结束。 参加比赛的过程,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完美运用,也是更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相信未来的自己在面对挑战的时候能够多一份从容,也相信越来越多的参赛者都会从竞赛中对自己有更充分的认识和肯定,生物医学工程系组织的竞赛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0 ?0 H4 `$ }: o+ @/ M
9 h1 e. i V/ j7 f( d#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