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1497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7-5-18
- 注册时间
- 2014-8-20
- 听众数
- 160
- 收听数
- 0
- 能力
- 70 分
- 体力
- 17667 点
- 威望
- 5 点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8881
- 相册
- 1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3830
- 主题
- 2802
- 精华
- 14
- 分享
- 1
- 好友
- 756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4-26 10:25 |
---|
签到天数: 49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自我介绍
- 即使不开心也不要皱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有谁会爱上你的微笑!
群组: 数学中国试看培训视频 群组: 2017美赛两天强训 群组: 2015司守奎matlab培训 群组: 2016国赛优秀论文解析 群组: 国赛护航思路养成班 |
2015年8月,“好贷杯”中国高校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挑战赛正式落下帷幕。五个月之后,在我们的邀请下,第一届好贷杯的亚军获得者赵霆钧分享了他的参赛经历与数学建模历程。就像他在文章里说的一样,坚定自己的想法,想做就做。
祝所有的建模人在数模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次我们不谈方法,只谈经历
赵霆均
前言 2015年8月20日,北京市77剧场晚七点。第一届“好贷杯”风控人才大赛决赛颁奖现场。
“获得亚军的是——1063队,下面有请数学中国的创始人马壮为其颁奖。”
我双手有些颤抖的从数学中国创始人马壮老师的手中接过奖杯和证书。
“我是您2014MCM冬令营的学生。”
“我知道,我知道,恭喜你。”
“谢谢您。”
当我接过奖杯和证书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喜悦。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我们东西做的不错,最后的现场发挥也不错。站在聚光灯下回想自己,从国赛省三到好贷杯全国总决赛亚军。这一路太坎坷了,但最终我证明了我自己。
这篇文章是埌哥(数学中国站长助理)在我获奖之后跟我约的稿,一直没思路写。确实,一路走来失去的太多,付出的太多,收获的太多,真要说起来我真的不知道该从哪说起。直到今天,我突然想把我所经历的这一切都写下来。
哪怕只有你一个人,你也可以走到终点。
谨以此文,送给所有建模人。
个人背景 我所在的学校是山东省的一所普通大学,学的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我并不是纯数学或计算机出身,但是我所在的学院却是数理学院,所以周围经常能接触到倒腾数学的人,这也让我有机会接触数学模型。我的整个数模经历如下:
校内赛:什么奖都没有(当时的我就是这么菜)
国赛: 2013山东赛区三等奖
美赛: 2014 Honorable Mention(二等奖),代表学校第一次参加MCM。
2015 Honorable Mention(二等奖)
好贷杯:初赛特等奖,全国第七名,选前八进决赛。
决赛亚军
第一次得知好贷杯是临近毕业的时候,因为FRM考试的原因,一直很想接触一下有关风险控制的东西。当时正好有时间,又有几次数学建模的比赛经验。最关键的是,我想挑战一下自己,我想一个人完成三个人的任务。仔细思考了一番觉得没什么大问题,就开始准备参赛。
一、备战初赛 刚一开始准备的比赛的时候我就明确了一点,这个时间周围的人都在忙着毕业的事(我当时已经大四了,还2个月就离校了),而且这个比赛的方向是风险控制,周围的人都没有懂这个的。所以我明白,如果参赛的话我只能一个人去完成这个比赛。
刚开始准备比赛的时候,对比赛内容关心的不多。当时我最担心的是——时间。
是的,如果我一个人参赛又想要取得好成绩的话,对时间的预估和分配是获得好成绩最关键的因素,然后才是你的实力。我在备战2014 MCM的时候,尝试过一个人单挑一个赛题,当时的结果是。如果就我一个人做得话,快的话5天能做完,慢的话7天,即使遇到最差的情况7天也应该做完了。所以说在提前预知赛题方向(风险控制)的情况下,做好充分准备,我一个人5天之内是可以高质量的完成的。最后初赛的经历也是如此,跟我最初想的一样。
当时的竞赛思路是,线性模型做一套,非线性模型做一套。最后2者结合起来,组合成一个最终的方案。如果在比赛的时候只能做出一种,也可作为一个结果,做成一个完整的方案。因为我当时先学的非线性的东西,所以先准备的是非线性模型。然后,就是各种找书、资料、代码,对着书run一遍,了解含义。非线性的东西很丰富,网上的资源也很多。自己以前也接触过很多,所以很顺利的就准备完了。非线性模型这块,我是用MATLAB做的,代码和具体材料都准备的很充分。只要一出题,原始数据做完EDA,接着就能出结果。当时就想,如果顺利的话,第一天就可以完成整个非线性部分。最后的结果也是这样的,只要你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单人参赛是没问题的。
对于线性模型的准备就麻烦一些了,线性模型部分我当时准备用SAS做。之所以选SAS的原因就是MATLAB里的Sumulink和SPSS 不能实现全流程建模,只能实现模型流程的一部分。这其实也是SAS的强大之处,你可以在SAS环境下完成建模的全部流程。当时时间有限,主要准备的是SAS BASE和SAS EG这2个模块,最后也够用了。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所找的相关的材料都比较古老了。我比赛时用的SAS 9.4,但是找到的相关材料是用SAS 9.1做的,不要小看这三个版本的差距。对于SAS来说,差距非常大,当时花了非常多的时间来研究数据迁移的问题(9.1环境下的数据怎么迁移到9.4中)。线性模型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得一个一个来,相关的业务逻辑和统计知识都所涉及,紧赶慢赶还是在参赛前一天看完了。在初赛中,线性部分牵扯了绝大部分的精力。非线性部分我只用了一个下午不到就做完了,线性部分我做了得有2天,非常难熬。
二、初赛,有惊无险 在初赛比赛日前一天出了个小插曲,因为四六级的缘故。比赛推迟一周,感谢老天能多给我一周时间再准备下。
比赛日终于到来了,初赛一共5天。赛题一拿到手,果断选择个人信贷评估,然后按既定的思路走。线性评估信用模型和非线性信用评估模型分别做,非线性部分我准备的非常充分,用了不到一个下午就搞定。线性部分在数据迁移和WOE(权重转换)那卡了好久,最后也做出来了,很高兴。在自己的建模经历里,一般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能做出一个来就很不错了,这次2个大的方向都做出来了,真的非常高兴。
接着就是,熬了2个通宵按照主办方要求写完论文。交卷等结果,没有太大的波折。比较有印象的是,在交卷第二天,我和2014年参加MCM的队友一块吃了个饭,回忆了一些往事,挺好的。发现自己一路走来自己挺不容易的,但是结果不错,挺幸运的。
在这里稍微说下我的2次美赛经历,14年那次是我第一次参加美赛,也是我们学校第一次参加美赛。当时14年参赛的只有2支队伍,在没有任何前人经验的帮助下,我们当时2支队伍都拿到了H。可能有人说H这种奖还好意思秀?我能理解,确实H这种奖的确不值一提。但我们是第一次,也是学校第一次去做。在没有前人经验的前提下做这种团队竞赛,难的不是竞赛而是参赛的勇气。在我们之前有无数人想做,但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放弃了。我们,是这个学校第一批想做并且做成了的人。我很高兴,也很自豪。对于结果,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只要不是SP就能交差。但拿到题之后,我自己对自己说,这个题要拿不到M就是彻底的失败。2014年的B题是我最擅长的方向(评价排名),我的毕业设计也是做得一个类似的东西,我对这块很熟,但我却失手了。这件事至今也是遗憾,算是我的一个心结。如果第一次参赛就能拿到M,嗯,很幸福的事。
2015年那次美赛,更像是例行公事。当时正好有时间,就参加了。一切都都是顺理成章的,大家都有很丰富的国赛经验,都是熟练工,我再补充交流一些美赛的经验就上了。没有太多波折,很平淡的一次经历。对于结果,能拿M就拿不能就算,最差估计也是H,大家水平还是有的。
三、决赛,完美发挥 那是一个闷热的下午,手机响了。
“是1063队的赵霆钧吗?”
“对,是我。”
“恭喜你进八强了,准备来北京决赛吧,有些信息我要和你确认一下。”
“好的”
我当时的成绩很悬,在八强里排第七。当时选前八进决赛,勉强压线飞过。不过不影响,拿到决赛的门票就好。
之后就是将初赛中没完全了解清楚地部分仔细看一下,比如拒绝演绎和“更深入的” EDA,没做过多准备。我才不会告诉你,决赛开始的第2天我还在上海看ChinaJoy呢。
在上海看了一天chinajoy,回到家之后便开始做决赛。决赛的时间很宽裕,有2个星期多的时间,需要你针对赛题给出一套方案,并作出相应PPT给评委讲解。东西不难,基本还是按照初赛的思路来。其实我初赛的东西比较成熟,需要加的东西不多。在模型上没做大的改动,增加了新的执行策略和拒绝演绎就完事了。整个赛题的难点在于数据清洗,你对所给出的数据状态是怎么理解的?(赛题中的数据是一个清洗的中间态)后续的清洗该怎么进行?这2个问题是整个决赛赛题最难的地方,需要仔细思考和权衡,最终做出一个合理的选择,并给出合理的解释说明,具体实现起来并不难。
在去北京报道的前一天写完了论文,当天晚上熬夜做完了PPT。睡了2个小时,赶火车去北京。
在北京的比赛部分主要是选导师,然后和导师一起完成你的作品,参与最终的评审。有点像中国好声音那样,挺刺激的。
我的导师是一家公司的董事,能力就不多说了,妥妥的行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看我的报告的时候是一页页非常仔细的看完的。我的方案不多就30多页,但信息量很大,经常会出现很复杂的报表,看起来很烧脑子。我最初以为他就随便翻翻就算了,没想到他非常耐心地一页页看了一遍。提出了很多建议,学到了很多,非常佩服。
最终的评审,我发挥的很好,时间刚好够。完完全全把心里想说的都说了出来,评委的提问我回答的都不错。关于结果,其实大家实力都很强,我跟第三的差距就只有0.6分,非常非常微弱的差距。
最后就是前言出现的那一幕,我双手有些颤抖的从数学中国创始人马壮老师手中接过亚军奖杯和证书。没有太多的喜悦,之后还是觉得很高兴的。自己一个人从初赛到决赛,从第七到第二。很感慨,我很幸运。
四、最后的一些话 这两年2013-2015参加了四次比赛,认识了很多人,也见了很多老板,最后也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做的没什么创新,但能做成这样很不错了,找个时间来我公司谈下。”
“你很有可能是我工作十来年收的第一个应届生。”
“我们非常需要一个像你这样有交叉学科能力的人,去对接另外两个部门,我们会给你很灵活的发展空间。”
“非常好,但你如果过来的话可能短时间内,我们不会做这个东西,能接受吗?”
“就是硕士毕业也不一定能做出这东西。”
坚定自己的想法,想做就做,你一个人也可以走到终点。
马上就是2016美赛了,在此祝参赛同学能取得好成绩。2014年的美赛,我第一次证明了我自己。
祝大家好运,GOOD LUCK!
2016.1.14日深夜 于淄博家中
2016年第二届“好贷杯”中国高校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挑战赛报名通知!http://www.madio.net/thread-265890-1-1.html
金融风控初步(基于R语言实现) 暨好贷杯风控大赛赛前培训
http://www.madio.net/thread-262569-1-1.html
|
z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