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3-3-24
- 注册时间
- 2009-7-26
- 听众数
- 3
- 收听数
- 0
- 能力
- 0 分
- 体力
- 68 点
- 威望
- 0 点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64
- 相册
- 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82
- 主题
- 3
- 精华
- 0
- 分享
- 0
- 好友
- 1
升级   62.11%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3-3-24 11:33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科普界叱咤风云数十年的三位大师级人物是艾萨克·阿西莫
+ ]; |) d! |, f7 g/ M6 H$ F8 ^ J% V# T& z! U: s
夫、卡尔·萨根与马丁·加德纳,堪称一时瑜亮,难分轩轾。时至今日,前面两8 x( h- l: `, g5 X: r) x) g7 F
$ W; W- h% O7 k1 s& y. n
人均已逝世,唯有加德纳先生依然健在,老当益壮,在数学传播领域继续发挥着
0 t1 \; i$ g% d4 z3 `% H' B
) Q# }4 B E$ U# l' ^他无可替代的作用。 - }+ K' ~; A; b0 C6 _1 {. b
阿西莫夫对加德纳有着一段非常中肯的评语:“马丁·加德纳是一位业余的超级$ ?2 c% t+ b, b! y y& f, Z
" i) U( q2 f, M2 ]* k- |" k魔术大师,这是毫无疑义与众口一辞的。但是,与他的一项看家本领相比,神乎$ U; m, w, q* ]/ C% a
3 Y' j; W5 q3 D1 r其神的魔术招数毕竟是小巫之见大巫,也许会退避三舍。原来,任何数学题材到: y" u# H' f( b x
3 n4 s. \/ O2 G$ q% v' T% E! e+ y了他手,都能写成雅俗共赏,妙不可言,使我爱不忍释的文章。”《矩阵博士的
R! r; P" E% j8 T; ^2 V. N6 d) @! e6 k( ^# H
魔法数》就是这样一本涉猎面很广,文笔隽永,诙谐有趣,可读性极强,人文根
9 K( P* ]3 Q- `) @, y6 g3 I" Z/ s& G
底非常深厚的奇书,以致许多读者一旦见到了它,就不肯放手,直到一口气把它
6 `4 O! N# l% X7 k& B) t' A. G; o, n- @
读完为止。 9 q, U/ r# X6 J0 R T# o
1914年10月21日,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1936" Y# o- S; K" r7 Q6 R& n: w! v' x
7 \5 L3 E0 X* G& z! A
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学的专业是哲学。毕业后先当《民友报》记者,后来在芝1 _& ^' N4 l# G, u
2 N7 g/ B) A+ H1 s8 Y& Q f0 c
加哥大学公众关系部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海军中担任随军记
8 p) v+ N; Z- D: X8 g( m" H9 ?% C6 ^% V- G3 R C
者,曾到过印度、菲津宾、东南亚、土耳其与中、近东许多国家和地区,见闻甚( ?; \, g$ z; d' {: r2 |
3 Q0 V4 v2 r& R
广。战后,他开始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涯。马丁·加德纳才华横溢,思如泉涌,博7 h4 m$ |1 c7 D6 p1 T9 S) j, [
r: J4 W1 D( y) y) R闻强记,文理双栖,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写了五十本以上的书,其代表作有《7 s6 w) ~: E0 [6 G& x2 w/ a- v
' W* J% `$ @% g
密码传奇》、《人人都能懂得的相对沦》、《表里不一的宇宙》、《好科学、坏
) B1 ?5 @, E4 L0 j
, Y$ [& @, f( L科学、伪科学》、《不可思议的矩阵博士》、《数学狂欢节》、《啊哈?灵机一& x% b; t" z. {
8 @6 Y) q) N; }! f; p
动》、《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挑奇景》等。 7 M9 C5 P2 a" a/ \4 S, ~7 k
马丁·加德纳曾多次获得过重奖。他连获美国物理学会及美国钢铁基金会的优秀
1 E* M: q4 n! j% n. U- @; s( Y7 U, E* }0 ~( e/ k% c- f
科学作者奖(美国一般都把科普作家称为“科学作者”),他的肖像曾在《生活. ]8 o8 O+ v' q9 l' Z
u3 p- M8 {" ]" I
》杂志及《新利周报》上刊登过。尽管他从来没有当过教授,但世界各国许多第
% B% l/ ^+ u" N# [( T2 W# p) ?. h1 w9 p/ M( e/ ^; y/ I
一流的数学家一听到他的名字,都无不肃然起敬。总而言之,他是一名大名鼎鼎& r. u) ~9 z$ u7 F) B: @
* W$ {( ]$ b0 H9 `
的人物。
/ _2 _6 A2 M8 F传数学科普的功臣 $ u8 w7 w$ [, P6 q/ Y! r
正如马丁·加德纳的继任者、物理学家道格拉斯·霍夫斯塔特所作的评价:“加
5 F+ m c0 P% g( X( C+ e* Z3 v+ r* e o% K
德纳先生是无可替代的”,“他是数学的大功臣”,他为数学招兵买马,把无数( C4 F! x0 Y: @2 X) [
4 L: P* L' v9 {% E3 b$ `青少年引进了数学的庄严殿堂,以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内在美吸引他们以之1 M. f2 E, b( {2 G- N2 D* |
( C. x" r& e: V: X* c# Q
作为终身职业,在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内寻找“对胃口”的分支学科) { n3 G0 \! [
" Y. Z* t) P! |0 z
,使自己逐步成长为数学尖子和接班人。他不愧是这门学科迄今为止最出色的宣
/ S {" C4 T2 i0 W0 x. Y" N3 k& d, v3 }4 E5 k5 t
传家、推销员、带路人与“牧师”。 8 @1 e4 d3 m% e: F6 s
加德纳的主要的活动是高级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
1 T% g$ Y- U4 D9 e0 A1 v7 }1 t2 G5 _* S: s) z
一位长期专栏作家。
1 ~ F* U* w6 p% i! g2 H9 Q1 V) c: g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撰稿的,一般都是各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专家。众所! b' \& O0 u, ?. H" g$ C3 z7 v
; Y# d; J7 W$ |; }& S! I
周知,很少有人在这家杂志上发表过两篇以上的文章,罕见的例外就是加德纳。
' {! I3 H) c' u' {$ l/ \8 _2 ], `) j$ [7 g7 @' v5 v' u+ c
他从1957年第一期开始,一直写到1980年年底,整整二十四个年头,几乎月月有
# z" D8 Q, i! V: w5 V, w5 Y' y- I: N x& K
文章,前后不下二百多篇。他所包办的这个“数学游戏”专栏,终于成了该杂志
) k- ~% ^8 w% _! Z
8 Z" f5 H4 S. T+ l的一个“特色产品”,当然也是货真价实的“拳头产品”了。 & a p" k2 [4 U
马丁·加德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非常渊博,所发表的数学科普文章,内
5 j$ b3 m. O- j9 X9 h+ w2 O9 f& w% k$ X" \% d* i, n5 u
容几乎涉及数学的每一个分支,从最简单的算术、代数到莫测高深的拓扑学,超! Q; h0 j4 i# G) A
3 q; @& H! }& j穷数,覆盖面之广泛,“热点”之众多,令人侧目。每个读者都可以“各取所需
" S3 z9 K+ R+ C# q- W* J0 m6 Y; m9 }8 m2 |9 w% ]; p8 C& R, f
”,从他那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程度,极为合身,又能投其所好的阅读材料。 5 a9 f$ S/ x; M+ w
马丁·加德纳如今虽然已有94岁高龄,但笔力仍健。前年夏季,《科学美国人》$ P9 K- Y& x5 P8 |2 D& G6 H
& N$ t } S M* W% A3 o
杂志上就破例刊出了长达8页,不下二万余字的他的专文“趣味数学五十年”。 ! q8 [/ M0 N- t
马丁·加德纳的一些最精彩的篇章,是关于数学中微积分以上的课题。其主要内& j+ l/ h# U1 o' E4 L9 [( O
4 ?5 x: s* S+ n* H1 u9 C, I容有数论、图论、概率论、群论、矩阵、组合分析、仿射几何、射影几何、差分2 U& C3 O% L7 c7 h& R3 u
3 z% B- C M; s1 O# g" I! a学、算法理论、拓扑学等等。这些高级专题历来被认为是“阳春白雪”,曲高和- _8 R6 n' O( j: G `
9 A. K" a$ H$ j寡,一般科普作家总是感到十分头痛而碰都不敢去碰的。然而马丁·加德纳却从! |" h: ]- N: ]+ H
7 _1 c: }- e" }% y2 Q
中发掘出了大宗宝藏,这就使得他高出同行之上,独树一帜。在这方面,就连历
: w8 h) x5 c8 m: W& |- x* n ]
x( T6 Y0 n* m0 G" v. p8 B来著名的苏联数学科普作家别莱利曼也比不上他。众所周知,群论是近代数学的+ J- g+ c! g) b
- u' J8 p( ]; k8 |- K一个重要主题,但一般教科书上都讲得玄之又玄,往往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舌敝唇8 q/ p2 r0 b$ `) e
, p. Y, c1 e& P8 i) J, B
焦,下面的学生还是听不懂。马丁·加德纳却能用部队操练动作(立正,向左转/ N' @/ ^+ u* L. k7 i5 W# S; `
7 c4 k: H4 [+ d! @. f' `# e. q
,向右转,向后转……),穿袜子,小姑娘编发辫等事例极其通俗地来说明“群2 f0 g# q. H0 T3 M& l& k
3 h; @4 O5 ?9 v- }* l论”的许多概念,而且丝毫无损于定义的严密性。这的确是巨大的成功!所以他( I; g& c% p7 n8 S$ {# A2 B
* b+ Z+ w! P: W- }的科普作品,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与传播是很能说明问题,很起作用的。这也是
& m+ G3 v! z3 F+ D! q3 I) m3 r4 s9 n3 E7 \/ j9 O' B! c0 G) R
他的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 _3 Q! ^' x! y: z9 s* G马丁·加德纳非常重视科普文章的质量,十分注意并经常报道数学里头的“三新
. k$ f7 O3 d9 s8 a. ^5 a. X! j1 Y9 C0 f- t) \6 l
”:新见解、新发现与新进展,甚至还敢于报道涉及军事机密的题材。
% ?9 W! R7 J1 ^1 Q7 J1 C加德纳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精力充沛,兴趣与成就涉及许多方方面面$ B# G a$ r4 r! I7 m2 w9 c
: ^: z d' I6 e6 a" J
,远远不止是数学一门。因此,为纪念加德纳65岁生日专家们决定出版《数学加
, X8 s# ~+ G8 t& c' q! c' C5 B. _6 [9 x* i1 F- O' d1 M# r, v
德纳》, . H8 O" D* g" G9 y- t2 A
并且热切地盼望另外的一些书,例如《魔术加德纳》、《文学加德纳》、《哲学
* g! e' |. [. B, R0 J+ I% o9 u- F* P; j2 Q
加德纳》以及《科学加德纳》等也能相继问世。 7 z' ~7 H' @; X$ q' V
加德纳是趣题大师。让我们看看他的题: + F, W' M2 r( Z6 n: O' f
5个水手带着1只猴子来到一座荒岛,见岛上有大量椰子,他们便把这些椰子平均
4 z& s, a: F6 g7 D2 p2 b* n+ p: d7 H
2 f- s& P8 v: K分成5堆。夜籁人静,一个水手偷偷起来拿走了一堆椰子,把剩下的椰子又平均分9 n/ b( t4 K; M- [, y& j
+ {: o1 F& n1 m+ C* \成5堆,结果多出一只椰子丢给猴子吃掉了,过了一会儿,另一个水手也偷偷起来) [# s3 }; u; Y' l* Z% }( ~
% }6 [8 n+ }0 F
,拿走了一堆椰子后,再把剩下的椰子平均分成5堆,结果还是多了一只,丢给猴# s" T# V3 w" v/ p' m5 _
7 C+ U ?8 K+ v( F' h子吃了。就这样一个多事的夜晚,5个水手都偷偷藏起一堆,重分了椰子,每次都
1 m: [0 D C& F& y
+ o- h- Q1 |: i9 \) a多出一只椰子让猴子占了便宜。第二天一早,岛上依然平均堆放着5堆椰子。试问8 C6 }5 E6 M& X9 E! Q. N# [0 Z* Z
9 W: M; b. ~7 f0 G' Q- E& ~
:原先的椰子最少要有多少只?——这就是马丁·加德纳提出的“水手分椰子”
. [9 i( I. s; ]# p$ T. u: H/ y& J& f3 V7 h' \3 H
名题。解法很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m6 K$ Y; f: d; o6 m9 `* I# u; d加德纳语言诙谐,文笔生动,懂得读者心理。他的文章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 z1 D; g3 K% D* q' J
2 i* o; d! @; z) h1 H7 m
,尤其能紧紧抓住青少年读者。他经常发表这样一些闻名世界的数学趣题,这类
1 I2 F3 u' U" w" N- b
( [" C* K; K- a问题与传统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截然不同,趣味性极强,雅俗共赏,看一眼就. A/ K7 [. W* Y; ^# N, c7 T* h8 e
# @6 H+ X! |+ |/ }
能把你“抓”住不放,又不需要很多预备知识,使你情不自禁地跃跃欲试。出题' v9 N7 M# ~2 V4 y! S. X* l
6 {7 ^: B! [0 t) s8 w" o. h& r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可谓“炉火纯青”了。此类问题大致有着多种求解途径。例
+ L6 o6 D; x& z0 E V
4 F1 s( e( z$ \" \* d如涉及运筹学的“小鱼吃大鱼”问题,涉及几何与运动轨迹的“四只臭虫”问题3 m! P: ?5 X' L6 w/ c3 B
( |! J W( b& n( w等。这些题目一经披露,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各地读者来信犹如雪片飞来,使: t, C R2 Y. E5 ]8 f5 M
9 f. s8 @" g7 Y《科学美国人》印数剧增,编辑部工作人员又惊又喜。有些素昧平生者因为同解
5 n1 d% B, P8 h$ n6 g1 Z1 T; ]2 Q4 T9 ?8 j' F& Q
一道题而顿成莫逆之交,在数学家和业余爱好者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 9 a6 F* l7 Q0 q
马丁·加德纳的出身是位哲学家,所以他的一些科普文章较少使用华丽的辞藻,9 @2 D; L! v# L' I& [: z5 p# ?- r
5 m2 q# ? z6 R3 s0 \9 V4 t
却蕴涵着很深的哲理。他令人信服地证明:数学家既可以是诗人,也可以是画家
7 c1 O' @- i# ^4 U* Y" \( S; ~" w! }! m
。
8 C0 b, e Y; F1 A1 }- j作品介绍
& V# u+ n ^' _《加德纳趣味数学系列》,包括《萨姆.劳埃德的数学趣题》、《数学的奇妙》、# P- N/ d: @, ]" z6 M. ?5 _
8 J" q; T' O. z: U' ]. H* K《引人入胜的数学趣题》、《近代欧氏几何学》、《无穷之旅——关于无穷大的
/ ^- O8 \; v3 k9 M! O) p7 U# Y4 ]8 L8 {( z2 p9 P
文化史》、《测试你的逻辑推理能力》, 加德纳在书中序言中说:“在为这本集
, A0 h: O5 C/ P9 R5 X
% _* M+ z. A; q7 U }$ E6 |+ o( s5 i子挑选材料的过程中,我竭力寻求那些独具特色而又引人入胜的趣题,它们仅仅
, S' V" X0 i& `! g5 m$ A4 _
: R; C% q) L! q& I) ?要求最初等的数学知识,但同时又富有激励性地闪现出更高层次的数学思想。这
. b% {2 G' J& r8 @: r/ n9 ^
+ a1 [# E2 g, Z$ V1 L+ {些趣题(其中有许多曾经发表在《科学世界》(Science World)杂志上我主持的. k: Q7 d9 P6 W' `. y
* h- f# r- s2 s- t) ^“轻松时分”(OntheLightSide)专栏中)已被归类成章,每章各针对数学中的
& u& I$ f9 v8 ~2 }0 p- A1 G5 @1 K) X- ?1 u4 J7 P! S* g
一个领域。每章开头的简要评介,说明了为解决该章趣题所必须使用的数学门类5 y1 s& H3 v/ p; q& j6 p
/ T; S/ d: t, m8 z& d: v% l的一些性质和重要性。在答案中,只要篇幅允许,我尽量详细地解释了每道题是9 t% N9 i$ Q+ F' B7 d, p4 a
1 {2 u3 V, n* t- j6 r& n# d如何解决的,并指出某些诱人的途径,这些途径从题目出发,蜿蜒曲折地通向数, Y; w' O0 K, x* ]' _6 w% P r
/ Z1 f% t/ k( `! W8 h j学丛林中更为枝叶繁盛的地区。 6 n1 B h) [' w- Y8 T4 ]
也许,在赏玩这些趣题的过程中,你会发觉数学比你想象的更加可爱。也许,这
! l+ d7 D$ m: X$ K& Z* U) z
5 |3 {5 T& \% G将使你愿意认真地学习这门学科,或者减少你在着手学习一门最终需要一点高等
9 ~* A9 y( |# z: t/ O9 K% }( j
8 Z- }' S7 E& G数学知识的科学时的犹豫。 ; f, D" J! ~; g4 E2 \
的确,现在没有人可以怀疑数学的巨大实用价值。没有数学工具,就不可能有现
$ R2 I( S( g6 t4 u( |. Y; l8 A% |0 @ w- n8 {7 B
代科学的发现和发明。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数学家事实上从数学中得到了愉
8 F$ |9 d) P8 k* r
: `7 y& q6 G* o% h0 _/ n/ B悦。用我的话来说,经过深思熟虑对症下药地摆平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其令人愉* W% [1 [1 l" j" G
9 e# {$ U) F( Q" J
悦的程度,就如同经过反复瞄准用保龄球一下子击倒了十个球瓶。” 4 _4 m6 A' A1 S' G: b9 ?. b
《矩阵博士的魔法数》,马丁·加德纳在这里借追踪矩阵博士欧文·约书亚,为
$ F% j" A' v8 P1 K
# n) t3 L- Q5 g我们摆起了数字的魔幻方阵;美国总统选举,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好莱坞红星的
9 e# |1 P/ w: ?6 z% U. ]/ e; |. e, x6 d5 l% v- {
预卜皆可由与其相关的基本数字预示其结果的必然性?加德纳先生在这里用叙述9 }" B W% X9 U: c
5 y. V; E9 U6 Q' E t( H
结合注释评注的方法为我们“抽丝拨茧”,将数字王国的数字奇妙组合一一展示: d* _# ?5 T4 x" H. j3 e
9 r. }' t$ A0 r7 C- D在了读者面前…… $ Z& ?" u5 [0 U- q. H) u6 x# l
本书的重点是反对与批判数字迷信的。数字迷信在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面貌出现5 F$ b6 F ]8 U0 }/ r
4 x, Q9 r; q8 _ a# j/ r
,例如日本的“数秘术”,中国的“术数”等。 6 e% D7 [2 o; b) _& A) _- g6 R+ T
美国虽然是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但社会上述信之风甚盛。总统选举,奥斯卡金/ \1 _( K2 z2 i4 G$ p1 i
f! G, l/ j0 i/ o像奖提名,好莱坞红星的预卜,甚至馈赠一件特异的生日礼品,也会去征求巫师
4 P% K/ t O) r* \- C
7 l) u* g" ~, m" r: }, d0 ]的意见。占星术、骨相学、传心术、掌纹算命、圣经占卜法、瑜伽学、看水晶球
2 L+ c7 e+ v' J% r7 n; M* J/ u2 ^1 U0 J
……纷纷出现,真是洋洋大观,无奇不有。马丁·加德纳所写的矩阵博士长篇连
% m, p* ]* m5 D1 i7 d" V8 D' @& i' E, F2 a/ R% G# H8 ^9 T
载,之所以能在世界著名高级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上连续刊载,长达20年之) N( m/ Q) ~- ?+ q
( d1 Y7 U8 I' m( v8 W& u
久,这充分说明了杂志主编的犀利眼光:在当今美国社会,破除现代迷信仍是一7 h. h0 W* A2 w
: Q7 W* `& a6 K2 D% A
项应当长期坚持不懈的事业。另一方面,连载文章始终拥有大量读者,也充分证- T0 m- r, A: [& q9 L
0 C4 B, f: W/ @$ s! x
明文章的针对性很强,能够切中时弊,从而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
& [1 F/ D- [- _' }3 q: [" ?马丁·加德纳是世界著名科普作家,一生不遗余力地宣传数理科学,上至拓扑、
}7 ?5 z0 j6 ?/ m: e- z3 p W3 c5 G. G! @) F( m
群论,下到算术、代数,吸收了无数群众进入数理科学的殿堂,他的功绩是不可" z Q( v, ]; [1 A# F& b7 T. |
! V2 q1 V' j+ L' [磨灭的。
& g4 Q d3 } g本书是加德纳的另一部杰作。他写这本书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的,在写作风格上,0 q2 r* ^2 M8 }3 t
- K* s/ Z- t) F9 X: v
也与他的其他许多作品有异。原则只有一个:站在迷信的对立面,始终不遗余力
: o' A( b! Q8 d! o" n
3 u5 ]# L; b6 x4 A E6 l地抨击。揭露、批判和破除各式各样的诡计与花招,对伪科学也毫不留情。但是+ I/ x( g. t0 X" _2 d
& H6 g7 F( i7 x% Q,加德纳先生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笔法,即欲擒故纵。欲抑先扬的办法。故意先' o4 p& z1 X1 F1 D, O& X: C
2 f8 [* E4 w2 u7 Q J把书中的主人公矩阵博士吹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然后又翻开他的底牌,揭露
6 v0 b5 m% o7 U8 ~3 |0 `' u1 ^2 N+ |2 R& t* n: ~1 R
其骗局,把他的戏法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曝光。这种高明的创作技巧与富有幻想的
7 G* q- s/ q2 P' o7 W
+ d& d0 _) ?- M4 D6 Y5 f% F! |8 Q情节,着实要比苍白无力的“批判”有力得多,也更切合美国的国情。就这点而* c: x4 g5 C% R5 B
4 X: c- \: v$ V }2 H论,它倒是很像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中所得到的晚清谴责小说,例如《官% N9 H9 P2 K2 ^0 _1 e$ a; Y
) X7 r3 k, ?6 W! t# q) q
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作品。
0 k2 n- c" H b7 v0 [9 u《引人入胜的数学趣题/加德纳趣味数学系列》,本书笔调轻松,风格诙谐。其中8 L' q9 @" a( |! D/ U
6 h) m" X y" }1 o6 X" U
的趣题覆盖了各种数学论题:算术、货币、速度、平面和立体几何、对策、概率7 }1 n% [+ }9 ]* L" B
5 o! r4 X& q3 b: P6 b2 U、拓扑等。还有请你脑筋急转弯的微妙趣题。每道趣题后都有详细的答案。 1 m; Y) d& x5 _
这是一本寓教于乐的书。以轻松的笔调、诙谐的风格带你进入奇妙的数学王国。
8 q, D" Q7 J+ V4 W. _. r# A7 k1 M
4 q# E: F$ ^. O8 d$ C8 O5 c书中的趣题几乎覆盖了各种数学论题,譬如算术、货币、速度、平面和立体几何
9 f. B3 G4 P3 ]0 Q( t3 W: Q* T
+ P& | ]+ W4 p, i+ }、对策、概率、拓扑等。全书分为十章,以饶有趣味的方式分别探讨了这些论题2 W6 K, n9 C( ^6 C! H
. ^, N; x! d- Z! x5 O, O1 w6 H
。而每道趣题之后都有详尽的答案,你可以在穷尽心思思索后找到“柳暗花明”: E1 G( i' `; \; k4 @ C
c& E. @( h6 K的解答,这实在也是一种乐趣。这些数学趣题能够调动你思考的积极性,让你在
1 }- n' J3 x j" V
( u6 L; d0 t% K+ s自觉主动而愉悦的心情中生发对数学和逻辑的探索与求知的欲望。你可以正襟危
/ D2 w3 \ A7 f2 n* y+ G& ?/ h3 e Z9 V& t1 k# ?: G
坐地对其中的趣题进行深入的思索,更可以在茶余饭后用之作为脑力体操。而有- Q" W" d3 n/ M: R* b
& K; k9 E% _1 l/ R
不少趣题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思维就在运动中活跃,相信你定可以在思考中获
" H. b/ n; i, z. l8 C* p0 g6 Z5 S) X) A( e
得知识和心得。你会发现,即使在严密的逻辑中也蕴涵了无尽的生动和乐趣,而
; x2 @ T! }6 F8 z$ l( B" P x) H( t" _! Y, u% P
原来看似严谨的数学题也是可以在轻松平易中与日常生活相通的。正如书名所言! t3 ]/ a8 ]4 }, j
( S2 ?- Y4 R1 e9 {& z
,确实引人入胜。 |
z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