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05-4-29
- 注册时间
- 2005-4-28
- 听众数
- 2
- 收听数
- 0
- 能力
- 0 分
- 体力
- 291 点
- 威望
- 0 点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104
- 相册
- 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33
- 主题
- 33
- 精华
- 0
- 分享
- 0
- 好友
- 0
升级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
1742年6月7日,当时还是中学教师的歌德巴赫,写信给当时侨居俄国比得堡的数学家欧拉一封信,问到:“是否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因为歌德巴赫很喜欢搞拆数游戏。20几天后,欧拉复信写道:“任何大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这一猜想,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无疑地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这就是一直未被世人彻底解决的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也称歌德巴赫--欧拉猜想。数学家简称这个问题为(1,1),或“1+1”。命题简述为:. q. X+ z' L$ t+ N# G0 `+ ?+ C
(A)每一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h) L% h4 R C
(B)每一个大于等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2 j" s' ]/ m" k! [+ u 现代数论的创始人,法国大数学家费尔马(1601-1665),对不定方程极感兴趣,他在丢番图的《算术》这本书上写了不少注记。在第二卷处,他写道:“另一方面,一个立方不可能写成两个立方的和,一个四方不可能写成两个四方的和。一般地,每个大于2的幂不可能写成两个同次幂的和。” ]# Y' o) V, s U0 S/ [
换句话说,在n>2时,, S& A! c5 {- ?- t) z+ q
X的N次方+Y的N次方=Z的N次方
4 ~7 \ A5 ]4 S 没有正整数解。这就是文明于世的费尔马大定理。
. ]# F2 Y, q1 ~4 n( s “关于这个命题”,费尔马说,“我有一个奇妙的证明,但这里的空白太小了,写不下。”$ {* I2 U' t0 e' d) l) G
人们始终未能找到费尔马的“证明”。很多数学家攻击这做城堡,至今未能攻克,所以,费尔马大定理实际上是费尔马大猜测。
4 m3 @; T o' t3 q. z 现在还不能肯定费尔马大定理的正确。尽管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瓦格斯塔夫在1977年证明了对于P〈12500,大定理成立。最近,罗赛进一步证明了对于P〈4100万,大定理成立。但是,费尔马大定理仍然是个猜测。如果谁能举出一个反例,大定理就推翻了。不过反例是很难举的。 |
z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