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不良贷款数据特征挖掘 不良贷款定价数据的准备 要完成本文确定范畴下的定价问题研究,需要有代表性的不良贷款历史处置数据为依托,因此本文将数据的准备工作作为基础研究之一。本节从国内数据现状的研究出发,设计了我国不良贷款数据的变量和业务逻辑。 我国的数据现状 历史数据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对不良贷款资产的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特别对以计量为核心的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没有数据的支撑几乎无法有效地进行新资本协议项下的各项计量和落地工作。我国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实施资本协议的通知,按照规划,我国银行业将陆续实施新资本协议所要求项参数的计量及内部评级系统的上线。年我国正式加入巴塞尔委员会,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延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框架之路不可逆转。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最精炼的总结,第一支柱下的信用风险计量是我国银行业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以为代表的风险参数的计量又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新协议的实施在客观上呼唤了将我国金融机构违约损失数据库的建设加速建设。但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违约损失数据现状还令人堪忧。 第一,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务工具风险结构单一,缺乏用违约债券研究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数据基础,无法从公幵市场中获取信息。第二,我国银行业对贷款和债务人的信息收集不充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点,特别是债务人水平上的信息被遗漏和忽视。第三,国有大银行为改制上市剥离出了绝大部分不良贷款,导致国有大银行失去了对违约债务的回收信息,而在数次剥离后国有大银行必须重新开始收集违约数据,直到年以后才有可能收集到符合塞尔协议要求的基础数据。第四,由于银行缺乏违约债务处置经验,其收集的少量不良贷款的回收数据存在较大的价值偏差。第五,中国的银行信贷业务状况、市场环境和信用环境,决定了违约债务的回收受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除考虑巴塞尔协议要求和参考国际相关经验之外,还必须充分重视中国违约债务回收的实际情况,设定足够有价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点。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内部数据匮乏、数据缺失、数据欺诈、数据不规范、缺乏代表性等问题,其中违约损失率的数据问题尤为突出,下面从样本量和样本质量两方面来描述我国银行业的数据现状及差距。 金融理论主要研究在未来收益不确定的环境下,经济主体如何在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通过金融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如何对资源进行跨时期配以及配置的效率。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合理的均衡价格体系如何形成,也就是金融资产定价问题。金融资产的正确定价是进行一切金融决策的前提和依据,它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年,用方差来量化股票收益的风险,提出了投资组合选择的均值方差分析方法,揭开了现代金融学研究的序幕。后来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也是以均值方差分析为基础的。因此,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不仅是现代投资组合选择理论的先驱工作,也是现代金融学的基石之一。
( n" W9 c/ l: P1 y* u; i: H- b# R' ^# s; W/ P$ i. D1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