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1630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4-1-29
- 注册时间
- 2017-5-16
- 听众数
- 82
- 收听数
- 1
- 能力
- 120 分
- 体力
- 558028 点
- 威望
- 12 点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172781
- 相册
- 1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5313
- 主题
- 5273
- 精华
- 18
- 分享
- 0
- 好友
- 163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8-11 17:59 |
---|
签到天数: 1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网络挑战赛参赛者 网络挑战赛参赛者 - 自我介绍
- 本人女,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担任文职专业,毕业专业英语。
 群组: 2018美赛大象算法课程 群组: 2018美赛护航培训课程 群组: 2019年 数学中国站长建 群组: 2019年数据分析师课程 群组: 2018年大象老师国赛优 |
数学建模(一)——卷积神经网络 + T' p% R/ y+ F I; [7 d
5 X# O# l4 Q+ T- D" F! Y7 L
大概建模一年多了吧,准备趁着这个暑假,把建模的东西整理一下,留个笔记和纪念,万一哪天不会了还能翻翻笔记。众所周知,建模这东西入门不难,网上各种教程一大把一大把,人家写的也很专业,我写的东西基本登不了大雅之堂,跟人家没法比就写点下里巴人的东西吧。# {, D3 ~3 q+ ?! m6 _
# ]- [( U& k' T1 a, Y1 i* [2 z1.1.概念引入
! n d" z7 @/ l: @
4 ]9 |6 k7 s, m; P* d) m) H 1.11.1 图像处理中的卷积运算。看个图生动形象的理解一下下:
8 S" p9 {, |& P. s4 w# b% x/ I/ }7 z$ Q
; ~ e: c. p) V p: R 在设置好矩阵之后,又该如何运算呢,来,看下面的动图。矩阵对应相乘相加得到卷积的结果。比如,对于左上角的元素4而言,它的运算方式就是:1×1+0×1+1×1+0×0+1×1+0×1+1×0+0×0+1×1=41×1+0×1+1×1+0×0+1×1+0×1+1×0+0×0+1×1=4
: U9 {+ p c! G2 n1 k) ]& q* z3 D! ^" x0 h. o: S) o. W
1.21.2 填充padding。上面的操作看着貌似很好,但是有没有缺陷呢?当然有,第一个问题,5×55×5的矩阵和3×33×3的矩阵的卷积结果会得到3×33×3的输出矩阵,也就是原始图像在提取特征的过程中被缩小了,一直卷积的话图像会被一直缩小到一个像素,显然不是想要的结果;第二个问题,原始图像左上角的像素只参与一次运算,而他右边的像素参与了两次运算,是不是不公平?是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 ?2 y& i7 E' E" n9 u+ M
4 V4 E" j& J/ h1 ~% L% I 不失一般性,设原始图像为n×nn×n的矩阵,卷积核为f×ff×f的矩阵,那么输出结果就是(n−f+1)×(n−f+1)(n−f+1)×(n−f+1)的矩阵。言归正传,怎么解决上面的问题呢?答案是填充。在imange矩阵的周围在添加一层像素,使其变成(n+1)×(n+1)(n+1)×(n+1)的矩阵,而填充内容是随意的,如果添加pp层像素,原始图像就会变为(n+2p)×(n+2p)(n+2p)×(n+2p)的矩阵,为了使输出矩阵和原始矩阵的维度相同,就要满足下面的等式:
% u6 C0 w2 `/ M
6 G* p; o) x# f; N7 E* S- o: f$ mn+2p−f+1=n⇒p=(f−1)/2
7 a5 b, J1 T& G( h! p9 Nn+2p−f+1=n⇒p=(f−1)/2
" G3 a( b, a9 a6 N, F! M% i* d+ T- E 1.31.3 卷积步长stride。上面的例子中,卷积的移动步长是1,当移动步长s=2s=2的时候呢,7×77×7和3×33×3的矩阵卷积输出的结果是3×33×3的矩阵(自己脑补,就不画图了),于是又得到一个规律,卷积输出结果的维度是(n+2p−fs+1)×(n+2p−fs+1)(n+2p−fs+1)×(n+2p−fs+1)。
' L- e Z( J8 A6 ]' e' w- R. C. B2 O: ^5 C2 Y- J2 b2 W" d& s& u
1.41.4 卷积步长stride。上面的例子中,卷积的移动步长是1,当移动步长s=2s=2的时候呢,7×77×7和3×33×3的矩阵卷积输出的结果是3×33×3的矩阵(自己脑补,就不画图了),于是又得到一个规律,卷积输出结果的维度是(n+2p−fs+1)×(n+2p−fs+1)(n+2p−fs+1)×(n+2p−fs+1)。
; D+ r$ I% ~- W* z# U1 }3 ^8 Q* D7 o8 J/ e
2.2.立体卷积与多特征输出! P' p- q' }. ]
2 {- a/ ]) ?0 ?. i0 Q9 C; D
2.12.1 立体卷积。其实感觉立体卷积这个名字不好,确切的说应该是RGB图像的卷积,容我解释一下应该就能理解的更加透彻了。众所周知,RGB图像有三个通道,也就是意味着RGB图像是n×n×3n×n×3的矩阵,那么怎么对这个立方体进行卷积呢?
* \4 l# r) v; _9 Z5 Q- }7 c! _
3 ]" q6 _; [$ b8 A. ], \
& s' `! @4 n* R; b( y9 w+ } K8 R. h) M% ?6 w
看上图,左边是RGB三色通道下的图5×5×35×5×3,黄色的是卷积核3×3×33×3×3,当卷积步长s=1s=1时,最右边是输出图像4×4×14×4×1,具体是怎么运算的呢,同二维卷积,卷积核与原图像相乘相加,第一层卷积核和R做二维卷积,第二层卷积核和G做二维卷积,第三层卷积核和B做卷积,(卷积层数和输入的层数保持一致)将三者的结果相加求和,得到输出的第一个元素,以此类推,得到输出矩阵。
o& u, i2 t- _; y: x
+ k9 C/ W$ a' E 2.22.2 多特征输出。先乱入一个重点,关于卷积核提取水平特征,竖直特征等特征的方法,可以先看看我的这个博客,介绍的比较简单。卷积核。在了解了如何提取想要的特诊之后,那么如何同时输出这些特征呢?看下图。通过设置多个卷积核来提取不同的特征,每增加一个卷积核,输出图像的维度就会加一,比如,有xx个卷积核,输出的图像就是n×n×xn×n×x的矩阵。
/ i% r: k/ n& B; g8 T1 V; y$ i) l. n. p9 R
& X, O1 C! ~" z' D
# j% A* [* ?" N& B" Q! x3.3.单层卷积网络
- ]% E7 \. b, h4 F3 b
* ^3 g+ l, n+ Z' E& L 3.13.1 激活函数与偏向。偏向可能翻译的不好,他的英文表达是bias,可能看了英文就理解的更生动吧。用最简单的形式介绍下激活函数和偏向。假设有一个输入xx,x+bx+b即为所求的输入加偏向,bb是随机常数。然后对x+bx+b进行激活,激活函数有很多种,举一个例子说明,看下图sigmoid的函数,(就是高中生物的那个S型增长曲线)。当输入的x+bx+b在[−∞,0][−∞,0]内,得到的yy在[−1,0][−1,0]之间;当输入的x+bx+b在[0,+∞][0,+∞]之间时,得到的yy在[0,1][0,1]之间,因此激活函数可以理解为一种映射关系,将输入的xx映射为yy。% o6 B. l. r. z# M% z+ B7 [
" x3 T! @! T# o. _* t0 y! M! D
9 Z% j, z' L- [/ A6 b& { 3.23.2 偏向、激活函数在卷积中的应用。 8 E+ G4 e% _. H/ d4 I
6 W# m! j; Z1 i% V2 L% f 如上图所示,承接上文,在得到卷积的输出之后,对输出的每一个像素做偏向、激活的操作,得到新的输出结果。
6 A$ v+ a7 L8 r# q
9 c$ O! y/ X4 _5 d4 U: M4 U 3.33.3 第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接着看上面那个图,一次卷积之后会得到三个4×44×4的输出矩阵,将输出矩阵的元素排列成一个48×148×1的向量,在导入lofistic、softmax中去判断,你输入的图片是一只猫还是一只狗。当然还可以有多个卷积层,除了卷积层(conv)之外还可以有池化层(pool)和全连接层(FC),接下来介绍池化层和全连接层。! ]% ?7 E# T8 Y; n
; m) }3 X- p1 Q3 |% R+ w. ]4.4. 池化层
& y: g- I5 i/ t+ C# s. g( T [$ S8 r% a# D6 k
4.14.1 最大池化。(用的比较广泛)。可以理解为取出特征值最大的做为输出或者取其平均值作为输出。
# _7 g: E+ n$ R1 C( h
( Q3 D8 ? }3 r$ J8 T0 R6 I 4.24.2 平均池化
9 u# r. U# F3 n \! w# p( w$ P$ b) y, r# Z ]. |1 d
5.5. 含有常见模块的最简单的卷积神经网络
) ]2 p0 Z3 c5 r$ \8 y) l* f
2 \6 ]1 n% O7 P+ F0 u% f3 J5 R }5 O" i5 e9 W" W
$ _" d7 m1 j _9 v% }
结构很简单,首先是32×32×332×32×3的图像输入,第一层的内容是卷积,池化;第二层的内容是卷积,池化,第三层是全连接,全连接的形式和普通的神经网络一样,嗯,起码得有一丢丢神经网络的基础。然后得到最终的输出。% O: S$ z( k' T3 s. ~! A
: f J+ m1 k" i. T" @5 T: B4 T- R6.6.python实践7 R2 g+ k) \: w9 U
5 Y; c4 D0 i# J" q/ n& x
, X7 p6 M4 F! V2 Z5 S
. T m2 e+ T8 ]/ n |
z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