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要一步,快速开始

 注册地址  找回密码

tag 标签: 中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2011数学中国全新改版 attach_img 论坛公告区 huashi3483 2011-5-18 233 31838 张云烨 2021-5-6 20:13
2011第四届“互动出版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二阶段赛题 attachment 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TZMCM) madio 2011-5-20 93 41502 1420724863 2019-5-25 20:30
【抢楼贴】祝贺数学中国获得2011年度中国垂直社区网站最具特色奖及备案成功 attach_img 论坛公告区 厚积薄发 2011-5-21 0 48345 匿名 1970-1-1 08:00
2011第四届“互动出版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一阶段成绩最终稿(5.28) attachment 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TZMCM) madio 2011-5-28 92 37302 807302217 2019-4-21 16:16
中国大学生会长俱乐部规则 中国数模会长俱乐部 厚积薄发 2011-6-11 1 6768 ≮风の殇逝≯ 2011-6-11 15:58
推出“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征求意见 职业生涯规划 厚积薄发 2011-6-19 88 25771 启程2013- 2015-8-17 10:27
数学中国技术团队招贤纳士 职业生涯&书店&数模项目 厚积薄发 2011-7-6 0 2 厚积薄发 2011-7-6 18:44
2011年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1753队特等奖作品 attach_img 免费视频 厚积薄发 2011-8-3 99 16595 曦澄 2023-4-14 11:09
2011年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1663队特等奖作品 attach_img 免费视频 厚积薄发 2011-8-3 114 30028 2426349147 2020-4-21 00:00
2011年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1222队特等奖作品 attach_img 免费视频 厚积薄发 2011-8-3 85 14701 929373530 2017-11-12 23:38
2011年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1222队特等奖作品 attach_img 免费视频 厚积薄发 2011-8-3 75 14139 yqg123 2018-7-27 15:01
我也来谈谈数模培训~ 培训感悟 ヅ霚霭ぺ 2011-8-14 60 15981 mcyyz 2015-4-16 08:58
为什么在数学中国建模网上下的压缩文件都变成php格式 MATLAB论坛 heelion 2011-8-23 4 5846 mathmodeler 2012-10-8 00:26
数学中国 机械工程 特特 2011-8-26 0 3 特特 2011-8-26 15:27
数学中国真好 数模奋斗日记 黑色幽灵 2011-8-31 3 1086 alair006 2012-2-7 16:53
2011年数学中国公益讲座——之“数学建模技术”讲义 MADIO数模培训 厚积薄发 2011-9-1 318 48029 末AMO 2014-1-16 22:16
求2011年数学中国公益讲座——之“数学建模技术”的视频 数模资源交流 潇湘雨317 2011-9-7 1 1277 tingxuem 2011-9-7 20:52
【讲义】2011年数学中国公益讲座二——数学建模算法之matlab实现(司守奎) attachment 第一期科技论文写作实训 厚积薄发 2011-9-7 117 7427 远行的小船儿666 2016-7-22 09:32
数学建模技术——数学中国公益讲座(一) attach_img 数模视频库 厚积薄发 2011-9-7 23 458 htvistal 2011-9-10 10:00
2011年”数学中国社区“国赛期间网站管理规定 论坛公告区 厚积薄发 2011-9-8 22 4317 alair006 2012-2-7 14:32

相关日志

分享 什么中国有很多“数学天才”,却很少“数学人才”?
洛桑曲旦 2015-6-19 19:47
经过半个月、数百所高校、数万名参赛选手、近百场紧张有序的海选赛,首届“好贷杯”中国高校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挑战赛组委会于 6月17日 正式公布晋级初赛名单。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近50所大学的63支参赛队(每队3名队员)晋级初赛。大赛官网还于当天发布了此次挑战赛的初赛试题, 6月17日 起晋级初赛的参赛队可在大赛官网选题参赛。 开放专业深化,打造互联网金融人才直通车 首届“好贷杯”中国高校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挑战赛,是国内最大的信贷搜索分发与服务平台好贷网赞助发起。由中国信贷精英俱乐部、数学中国网、科技部技术市场协会互联网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互联网金融青年会、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网、全球首家产品交互平台凤皇社、中国互联网金融第一视频《牛人说》联合协办。 此次挑战赛从海选赛至决赛将持续3个月:即日起至 6月22日 为初赛答辩阶段; 8月10日 公布晋级决赛名单,并发布决赛试题; 8月18日 晋级决赛的8支参赛队将进京参加决赛; 8月19日 将在中国首个互联网金融创业基地越狱空间参加导师会; 8月20日 决赛答辩,最终评出冠亚季军。晋级前三名的参赛队将获得丰厚的现金大奖及大赛支持企业提供的实习或工作机会。 据悉,与以往高校类大赛相比,此次大赛的特色是:首先是开放,不仅面向本科生、研究生,还面向社会风控爱好者;其次是专业,此次大赛得到了FICO、SAS、百分点、法海风控、数信互融、慧信金安、国政通、银联智惠、闪银公司、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天翼征信、海量数据等数十家知名企业的专业支持;最后是更加深化与延伸,此次大赛的决赛命题、阅卷工作,均由FICO、SAS等支持企业的国际知名风控专家承担,而且所有赛事题目,均来自当前企业实际风控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真正考验参赛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此次大赛不仅是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首个风控大赛,而且将真正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人才直通车! 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开价年薪百万,仍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风控师。”国内首家互联网金融风控平台数信互融的联合创始人罗杰对记者感叹。 确实,互联网金融经过了2013年的大爆发,2014年的翻新洗牌,进入2015年,“风控”成为了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话题之王。作为未来整个互联金融最核心的一环,风控已然成为当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做强做大的转型关键,而风控人才更是成为了整个行业核心的核心,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风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但事实上,由于大数据风控仍处于前沿领域,没有现成的经验,而且市场上既能熟练掌握技术,并能透彻理解业务需求的风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类似数信互融这样的“风控人才荒”现象极为普遍。 “在大家都忙着高薪挖人的时候,好贷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便捷方式:就是通过高校风控大赛,搭建起高校与企业的桥梁,一方面,为我们甄选和输送最优秀的风控人才;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学生铺开通向各行各业的道路,打通人才供需的两端。“SAS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刘政说。 “高薪挖人只能解决企业眼前的问题,唯有可持续培养才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好贷网赞助此次风控挑战赛,是秉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打破风控人才‘僧多粥少’的供需现状,希望大赛能成为企业的人才直通车。“好贷网创始人兼总裁李明顺在记者问到为何赞助大赛时回答到。 而作为此次大赛主办方之一的中国信贷精英俱乐部常务副秘书长刘强也表示,中国信贷精英俱乐部一直致力于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公益服务。去年至今,俱乐部通过百城宣讲活动,为数十万信贷员提供了近百场免费的行业政策、展业技巧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此次举办高校风控大赛,就是希望通过大赛将高校与企业联系起来,建立起国内风控人才的培养机制、培养通道,营造出良好的人才生态,推动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确实,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数学天才,但‘天才’要向‘人才’转化,就得需要一个从高校到企业的转换平台。数学中国网坚持了11年做数学建模,培养了大量的数学爱好者,但是真正能在企业的风控领域发挥作用的却不多,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企业和学生的信息不对称。此次好贷杯风控挑战赛,做到了让企业走进高校,让风控走进校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真正意义上解决了风控人才的缺口,进而推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数学中国网创始人马壮就记者问缘何“中国有很多数学天才,而缺乏数学人才”回答道。
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关于中国数学会推荐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
月下客 2014-1-10 19:53
中国数学会 2014 年度拟推荐 2 个项目参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根据 2014 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现将拟推荐项目在中国数学会网站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如下表。 自本通知公布之日起 7 日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推荐项目、推荐材料的真实性和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及排序有异议的,可书面向中国数学会提出,并请提供必要证明文件。为便于核实、查证,实事求是公正的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凡匿名异议者一般不予受理。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 55 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数学会 邮 编: 100190 联系电话: 010-62551022 中国数学会 2014 年 1 月 9 日 中国数学会推荐 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目录 序号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推荐奖种 项目简介 1 动力系统复杂性问题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mplexity of dynamical systems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叶向东、 黄 文、邵松 自然科学奖 点击查看 2 马氏过程的泛函不等式及其应用 Functional Inequalities for Markov Processes and Applications 北京师范大学 王凤雨 自然科学奖 点击查看
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数学会设立的三个奖项
月下客 2014-1-10 19:40
华罗庚数学奖 华罗庚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一生为发展我国的数学事业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了缅怀华罗庚先生的巨大功绩,激励我国数学家在发展中国数学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促进我国数学的发展,中国数学会与湖南教育出版社决定设立“华罗庚数学奖”,并共同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奖励范围为在数学领域做出杰出学术成就的我国数学家。由热心于发展我国数学事业的湖南教育出版社捐资,中国数学会负责评奖与颁奖工作。“华罗庚数学奖”自 1992 年开始设立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九届,每届 2 人,每人奖金为 10 万元人民币。 陈省身数学奖简介 华裔美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教授是一位国际数学大师,他对发展数学 作出 了卓越贡献。陈省身先生非常关心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几十年来为发展我国的数学事业、培养数学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了肯定陈省身教授的功绩,激励我国中青年数学工作者对发展我国的数学事业做出贡献,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设立“陈省身数学奖”。奖励范围为在数学领域做出突出成果的我国中青年数学家。中国数学会设立并承办的“陈省身数学奖”,是由热心于发展我国科学与教育事业的香港亿利达( ELITE )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倡议并捐资,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设立的。中国数学会负责评奖工作。“陈省身数学奖”自 1986 年开始设立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每届 2 人,每人奖金为 5 万元港币。 钟家庆数学奖简介 钟家庆 教授生前对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极其关切,并为之拚搏一生。他曾多次表示,数学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积极培养与选拔优秀的年轻数学人才,他殷切希望在我国建立基金以奖励优秀的青年数学家。为了纪念他并实现他发展祖国数学事业的遗愿,我国数学界的有关人士和一些在美华裔数学家于 1987 年共同筹办了钟家庆基金,并设立了钟家庆数学奖,委托中国数学会承办,用以表彰与奖励最优秀的数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鼓励更多的年轻学者献身于数学事业,使我国的数学研究工作后继有人。自 1988 年开始,钟家庆数学奖已经举办了九届,共有 46 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荣获该奖,获奖者都已成为数学各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钟家庆数学奖对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历届“华罗庚数学奖”颁奖情况 届次 获 奖 人 获奖人工作单位 颁奖地点 颁奖时间 一 陈景润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北京科技会堂 1992.11.4 陆启铿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二 谷超豪 复旦大学数学系 北京清华大学 1995.5.18 万哲先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三 杨 乐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 1997.10.8 周毓麟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 四 王 元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北京清华大学 2000.12.18 丁夏畦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五 姜伯驹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2.10.31 龚 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六 陆汝钤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武汉大学 2003.10.31 石钟慈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七 马志明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山东大学 2005.7.25 姜礼尚 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研究所 八 严加安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11.2 李大潜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院 九 张恭庆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 厦门大学 2009.4.21 李邦河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十 文 兰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 2011.11.14 彭实戈 山东大学数学学院 历届“陈省身数学奖”颁奖情况 届次 获 奖 人 获奖人工作单位 颁奖时间 一 钟家庆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7.5.6 张恭庆 北京大学数学系 二 李邦河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1989.10.9 姜伯驹 北京大学数学系 三 肖 刚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1991.5.19 冯克勤 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 四 丁伟岳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93.5.14 忻 元龙 复旦大学数学系 五 洪家兴 复旦大学数学系 1995.5.18 马志明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六 文 兰 北京大学数学系 1998.12.7 王建磐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七 王诗宬 北京大学数学系 2000.3.6 龙以明 南开大学数学系 八 李嘉禹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2002.5.10 周向宇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九 张伟平 南开大学数学系 2003.10.31 巩馥州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十 段海豹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2005.7.25 席南华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十一 吉 敏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2007.11.2 宗传明 北京大学数学系 十二 张继平 北京大学数学系 2009.4.21 沈维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 十三 袁亚湘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院 2011.11.14 陈永川 南开大学组合数学中心
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德国数学家德乐思教授获中国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奖
月下客 2014-1-10 19:20
2 月 14 日 ,德国数学家德乐思教授( Andreas Dress )在人民大会堂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奖。该奖项授予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有杰出贡献的外国人或者组织。德乐思教授曾是上海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该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合作共建。德乐思教授因他在建立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此奖。 白皮肤蓝眼睛,头发花白,衣着随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有位可爱的德国老头:读起书来,手持放大镜在厚厚的书丛中一页页摸索,眼睛 “ 贪婪 ” 地紧贴上去;生活在中国,吃食堂、听京戏,爱读中国历史书,心中的偶像是中国明末数学家、天文学家、农学家徐光启,清明节还会去徐家汇的光启公园 “ 扫墓 ” 。他就是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 Andreas Dress ,中文名叫德乐思。 德乐思教授早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曾因创立了利用图论研究周期拼砌( periodic tiling )的方法而名扬世界数学界,后来兴趣转向计算生物学。 2005 年,时年 67 岁的德乐思教授受中德双方的聘请来到中国,组建并领导以新兴交叉学科 —— 计算生物学为研究领域的合建研究所。在中国的 5 年,他远离亲人,心系中国科学,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建所之初,德乐思利用自己的学术声望和专业影响力,组织近 10 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近 200 位计算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来到中国开展学术交流,并快速催生了一大批科研合作项目。在他的带领下,研究所在 Science 、 Nature Technology 等杂志上发了 100 多篇 SCI 文章,在由国际顶尖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评估中,受到高度评价。 走进德乐思教授的办公室,书桌上一台 29 英寸 的显示屏显得很奇怪。原来,酷爱科研的他曾因眼底出血几乎丧失视力,为了便于处理邮件和文件,特意配置了一台大大的电脑显示器。探讨起学术问题来,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从不摆谱,邮件一定及时回复,学生有一点努力就要表扬。他还乐于给大家调制家乡红酒,然后一边往嘴里扔花生豆,一边聊科学。难怪所里的年轻人喜欢称他 “ 我们所的外国老爷爷 ” 。 2010 年,退休离开中国时, “ 老爷爷 ” 特意带回去一套仿明家具, “ 希望坐在德国家里也能时时感受中国风格,就像回到了自己科研生涯中的第二故乡 —— 中国上海。 ”
个人分类: 数学|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荣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
月下客 2014-1-10 19:10
第 54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IMO 2013 )于 2013 年 7 月 18 日至 28 日在哥伦比亚 圣玛尔塔 ( Santa Marta )举行,来自 97 个国家及地区的 527 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比赛.中国队以 208 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6 名队员获得 5 枚金牌和 1 枚银牌 . 其中刘宇韬获得个人第一。中国和韩国金牌数并列第一。 中国队的成员如下: 领 队 熊 斌 华东师范大学 副领队 李秋生 北京人大附中 观察员 A 姚一隽 复旦大学 观察员 B 张思汇 上海理工大学 队 员: 刘宇韬(上海中学 高三) 41 分 金牌 张灵夫(绵阳中学 高三) 38 分 金牌 刘 潇 (乐成公立 高三) 35 分 金牌 廖宇轩(郑州外国语高二) 33 分 金牌 顾 超(格致中学 高三) 31 分 金牌 饶家鼎(深圳三中 高三) 30 分 银牌 获得团体前 10 名的队是 : 第一名 中国 208 分 第二名 韩国 204 分 第三名 美国 190 分 第四名 俄罗斯 187 分 第五名 朝鲜 184 分 第六名 新加坡 182 分 第七名 越南 180 分 第八名 台湾 176 分 第九名 英国 171 分 第十名 伊朗 168 分 金牌分数线是 31 分,银牌分数线是 24 分,铜牌分数线是 15 分
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保持它原来的面貌
烟→释怀←雨 2013-8-27 19:17
 图1中所画的小玩意,和图2中的正方形数表是一回事。右边表中的数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古老文化披上了现代服装;左边图中的数是用连在一起的圈圈点点的个数表示的,保持它原来的面貌,古色古香。      从图2容易看出,图中横看每行3个数的和都是15,竖看每列3个数的和也是15,斜看每条对角线上3个数的和还是15。   一般地,把一些不同整数排列成正方形表格,使其中每个横的行、每个竖的列,以及正方形的每条对角线上,各个数的和都相等,这样的数表叫做幻方,意思就是“奇妙的正方形”。   图1中的“小玩意”就是一个幻方。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发现的一个幻方。据传说,大约四千多年以前,大禹治理洪水的时候,有一只神龟从洛水里浮出水面,背上驮着这个图形,从此这幅图就来到了人间(图3)。因为传说它是从洛水里出来的,所以被叫做洛书。      有一门现代数学分支,叫做组合数学。美国的组合数学大师赖瑟(H.J.Ryser)写了一本专著《组合数学》,被同行专家广泛引用,书中一开头就讲公元前2200多年禹从神龟背上看到的幻方,以及公元前1100多年中国隐约产生的排列概念,用来说明组合数学是自古就有的数学分支。赖瑟的书告诉大家,组合数学这样有用、这样充满生命力,并不意味着它很年轻,恰恰相反,它的历史很久很久,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国。   这也说明,用9个数排列成的幻方,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它却标志着一门新学科的诞生,从小玩意里面引出了成套的富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大道理。
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密歇根大学教授给中国学生的拒信
sdccumcm 2013-6-14 09:20
letter from a professor majored in ME,U OF MICHIGAN,US Dear xxx: I would like to inform you of the situation relevant to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here, at least at our department, which makes it very difficult for us to accept graduate students from China in the future. Over about one year period, we have had 6 Chinese Ph.D. students quit their RAship and Ph.D. studies. The reason for them to leave was not that they could not continue, it was rather because they want to have a job now (a higher salary, with a hope that the companies will apply for their green card status. They came with thier promises to pursue their Ph.D. degrees, we paid tuition for them to take courses for their Master degree, and we taught and helped them in their research capabilities. Once they got their M.S.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eering, because of the excellent job market in the U.S. at this time, it is relatively easy for them to find a job. In a way we felt that we were used as a step for those Chinese students to come here, and get their master's degree, then get their jobs. We pay approximately $45-50 K/year for each Ph.D. student, including the tuition, health insurance, various fees, lab and computer fees, and monthly salary, we also put a lot of time and efforts for them. They (most of them) also did good research work as assistants. However, we don't get credit because we don't produce PH.D's, which is one of our major purposes as an institution of high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ve their particular interests which are also understandable, for example, financial pressure, and wishes to have their green card applications on the way asap. This situation also happened to my Chinese Ph.D.student. He is very talented and did a good job in research. However, after he got his M.S. in M.E., he resigned very recently. We still let him stay here presently (with salary) for one more month, otherwise he will have to repay his tuition, which is over $10K. Although we are very considerate for those students, the consequences are obvious: (1) It greatly degraded the reputation of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who apply for admission. Some professors address those as "very unethical", "you really cannot trust them when they promise you to pursue their Ph.D. degrees; under your supervision", " you feel you are so stupid as cheated by your own student". It really created some resentment. Actually, I know, as of this time, there are a couple of more students looking for a job or already got a job offer, but not telling their advisors. They will quit at the last minute before they leave. This situation will certainly get backfired, and the damage will mostly be transferred onto the future applicants from China. (2) Some professors or research scientists have already made their decisions not to consider Chinese student applications. Although it should not and cannot be a policy, it is the individual's decision in selecting future. Ph.D. students with preference, and in my opinion, with good reasons. It will make it much more difficult for us to bring in Ph.D. students from China. For example, as you know, I was looking for one or two Ph.D. students later this year, and I have a vacancy for a Ph.D. student now. But I will not consider Chinese applicants. At the same time I feel truely sorry, for I know, especially many graduate students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of very high qualifications sent email applications to me (and to other professors), including yourself. Now I have to inform you that please try your applications elsewhere, or other professors. In our department, many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 know me and we have a very friendly relationships. The faculty members know that too. One told me: "You try to help them, then they screw you up!" I spent time to write this email message,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considerations, as to how this situation may be somehow alleviated. You may discuss this with your close friends and classmates, I am not sure you should broadly propagate this message. But I did present a fact and an opinion 看完文章的我表示非常心寒,虽然我不申请phd,但是我希望想好度PHD的朋友们,不要在愚弄老外的感情了,中国人总说自己重情义,但却总是用这种方式丢自己人的脸,希望想要出国的孩子们都要将国人最正面的形象带出去,做到三个简简单单的词,诚实,不功利,有责任感!
1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 饶毅:中国学生的常见误解之一
sdccumcm 2013-5-18 10:43
中国社会和教育界对中国学生的常见 误解 之一是:中国学生很聪明善于动脑,但实验差不善动手。 比较中国和外国不是很容易,而且人群中各种人都存在,不能一概而论所有中国人,比较是看整体有无倾向。 中国社会流行很多对自己的误解,其中有些是为了给自己打气,有些是因为在不了解、无比较的情况下结论先行,有时特例也造成错误印象。 认为中国学生“动脑行而动手差”是有社会影响的一个误解,比如导致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实验技能、也误导有些能考试的中国学生以为自己特长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似乎有必要讨论这一误解。 这一误解的起源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无需做实验,在现代教育开始后,社会、老师、学生开始很担心,以自己的心理不安(psychological insecurity)先入为主地流行这种误解后没根据百年来的实情而改变观念。 这一误解还因为中国社会(包括中国教育界)长期不能比较中国与西方,在近三十年有些大学老师出国较多而能比较后,却忘记了告诉中小学老师,所以误解却继续在中国社会普遍流行。 这一误解也因为我国在国外留学的学生,至少在生命科学,迄今为止进入国外前五最顶尖系科的研究生较少,而带回国内的印象不是来自这些国外优秀学生进入的系科,得出的结论来自中国顶尖学生在美国非顶尖系科对比美国非顶尖学生。 这一误解可能还有特例被误为常规的因素。中国最早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皆理论强。1970和1980年代,中文介绍多次说杨振宁认为中国人理论强、实验弱。其实是因为杨振宁本人是一位非常聪明、即使今天有希望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几位后辈华人也觉得他智力超出自己很多的人。我曾忍不住问杨先生:“我觉得,从我们生命科学来说,中国人理论强的极少,而绝大多数都是以做实验厉害。但报道称您说中国人理论强、实验差。是否因为中国人做物理的不同于做生物的?”。杨先生的回答很清楚:做物理的华人也是实验强的多,理论强的少。 所以,虽然杨振宁、李政道及近年可能得奖的张首晟等确实理论强,但他们是华人的异数,即使在华人科学家中迄今也属于例外。纯数学确实有陈省身、丘成桐、田刚、夏志宏等少数突出的,但他们占世界顶尖纯数学的比例很低,而应用数学和统计的华人就多很多,占世界的比例高。如果要总结多数人的情况,中国人实验强的比较多,理论强的极少。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实验好的多,背理论的人多、但理论思维强的少,背理论的能力不等同于思考、提出理论的能力,这点在中国学生表现特明显。迄今在美国成名的华人科学家,绝大多数是以实验见长,而同期出现的理论(包括因为实验结果而提出ideas)多半并不来自华人科学家。中国国内的生命科学的主要工作,迄今也是实验 为主,还没有提出过重要理论或ideas。重实验而轻理论的副作用之一是认为“ideas are cheap”,这恐怕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迄今很难想到非常重要的ideas,说ideas便宜如果不是偷懒、就是给自己解嘲。 过分重实验轻理论导致: 一些实验学科,如生命科学的大部分,国外科学界华人被认为合适打工的多,而领导实验室的偏少,甚至有些美国人在写推荐信、或招聘的时候出现歧视。 过分重实验轻理论导致:我们国家不怕投实验设备的钱太多。有些好笑的是,我们中国现在有些机构有时以投钱多到某些领域买机器、造装置,靠钱和仪器来争取做些领先的工作,而不够多动脑筋。 过分重实验而轻理论也导致:中国人迄今为止,弱于开创新领域,而挤在外国人开创的领域,希望做出工作得到同领域外国先驱的承认。因为希望外国人认可而忘记自己独辟蹊径、走出新的道路、让外国人跟上。 实验强不是缺点,但不认识到目前现状是中国人实验强、理论弱,就会忘记我们中国人急需提高和受刺激的是加强思维,不能因为几个特例而忘乎所以。对于中小学和大学,也需要问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是否我们的培养和鉴别方式,把真正思维强、而背书弱的人给筛选掉了?
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数模
sgj. 2012-11-26 23:59
数模获奖了很开心
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2-06-25
renyuhun 2012-6-25 23:12
颠覆“西方数论”的 《任宇辉数论》理论的疯狂 《任宇辉数论》敲响了西方数论的丧钟;宣告了西方数论的破产。揭示了西方数论大师对人类思维的狭隘、偏执、以偏盖全、以偏盖错;暴露了中国数论大师崇洋媚外,忽悠爱好者,压制真理的宗教专制。 破题 现代数论大师创立的除初等数论外的高等数论如代数数论、几何数论、解析数论,他们把数论误认为是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或其延伸。他们把数论等同于只在数学中“数的”单方面代数式或者函数式转化的研究,根本没有在“数形”上转化和研究。为称呼上的方便,我就称呼为西方数学,或者西方数论。这些理论越来越来深奥、复杂、难懂,越来越来使人难以认知。阳春白雪,和者甚少。有些学者执问爱好者,你读懂了某某的理论(证明)吗?垃圾的思维,人们没有必要去浪费生命。 一 一个未解 的世界难题,必然在其所属领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的难度上,更重要的是在它背后一定隐藏着哲学、逻辑、数理的重要性质或规律。探索者的主要任务或主要着眼点应该放在这方面。如果不能揭示出这些性质或规律,人们就无法对其有真正的认识,无论是数论大师、专家,还是爱好者,也就谈不上去解这些世界难题。 二 西方数论没有数学模型、没有数学算法。把解析数论吹捧为纯数学上的,虚无缥缈高等数论。 至今连素数的分类分型都不清楚 ; 连素数在自然数域中的方布这以核心问题都一窍不通 。 可笑的吹嘘素数的分布是不重要的 。谈论现代数学界中普遍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广义黎曼猜想, 什么 “ 论不大于一个给定值的素数的个数 ” ! 给我一个数,我来告诉你…… “ 不仅仅告诉你一个给定值的素数的个数 ,还有 1 到该值的范围内素数的分布表达的确定 !谈论什么 整数分解、离散对数以及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是三种各不相同的数论难题 。本质的讲真正数论的难题应该是“ 整数分解 ”什么给定大于 1 的正整数 n ,求出正整数 a 和 b ,使之满足 n=ab ,其中 a 和 b 可以是素数,也可以是合数。 给我一个数,我来算给你…… 任宇辉数论能够快速算出 a , b 。 斯蒂文考克不必但心,原子计算机一定能制造出。谈论什么 ‘ 1 + 1 ’是一个世界难题, 至少要有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的教授共同讨论认可的结果,方能证明正确与否 ,…… ” 给我一个偶数,我来表达给你 1+1 的准确组分…… 谈论什么 “ 存在无穷多个素数 p 使得 p+2 是不超过两个素数之积。 ” 牛头不对马面。 给我一个区间,我来统计给你…… 。谈论什么二十世纪的数论难题 …… 谈论什么二十一世纪的数论难题 …… 将现代数论等同于什么单一的函数理论高等的解析分析都是 对人类思维的狭隘、偏执、以偏盖全、以偏盖错。 将现代数论等同于什么大学数学系的教授共同讨论认可的结果都是 对科学思维没有主见的崇洋媚外,忽悠爱好者,压制真理的宗教专制说教。 三 西方数论将一个素数的近似计算公式,硬要违背客观事实,违背数学精确合理的准则。指鹿为马为素数定理,这是数学历史上的荒唐,是数学变味的忽悠人的糊涂证明。 西方数论从它诞生以来就是一个智力不足的残疾儿,没有深邃的哲学思想、没有辩证的逻辑思维、没有“数形”上的拆解整合的技巧,仅仅从单一的“数的”方面研究数论问题。 沙子打墙,灰堆上建厦, 数百年来西方数论大师、专家在数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与技巧所建立起来的整个西方数论的大厦必将崩溃。 质问 -------- 名不见经的《任宇辉数论》凭什么资格疯狂呢? 一个连公母不分,雌雄不辩的生物学理论,不是一个好理论。绝对成不了一个成功的进化论。 一个连合数、素数定义、分类都不清楚的数学理论就不是一个好理论。绝对不是人类智慧和成功的象征,引领不了数论理论的最前沿。 一个只知道宏观上缓慢的物种进化,不知道微观上的基因突变的哲学思想。永远解释不完自然界生物的千变万化。 一个只知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下飞跃的质变函数理论的哲学思想,不知道 跨越式质和量上的 突变的哲学 思维 ,永远不是一个完备的理论; 一个只知道形式逻辑下的严格决定论,不知道辩证逻辑下的严格决定论,肯定不是一个不受哥德尓不完全定理的约束, 使 A 和非 A 都成为系统定理的好理论 ; 一个只知道 “数的”对称, 不知道 “数形”的形式对称,肯定 给不出辩证逻辑命题下的非自然坐标上 “数形”的拆解整合的运算; 一个只知道 把一切数论问题都要纳入到解析的数学分析中,讨论函数的值域等, 不知道定义在自然数上的能行性可计算这类函数 的未知值的计算往往要回归到已知值的求出,永远说明不了非连续自然坐标数论上的运算。这种没有数学模型、没有数学算法的西方数论, 永远解释、证明不了数论理论的千变万化的题目。即是解释、证明了,哥德尓定理也会给出完备的结论。怪不得数论大师说,在我们根本没有理解的“微不足道”地方,蹦出一个比以前还要难解决的问题。 《任宇辉数论》 对西方数论的数说、谈嫌、挑剔、责难 疯狂到 :伐之南山之竹,罄竹难书的地步。 名不见经的《任宇辉数论》也太糊涂了。你否定了西方数论,也就否定了 1+2 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荣;否定了前人的 “ 研究成果 ” ; 也就摒弃了 陈景润这尊偶像连同获奖的数论大师,同时否定了那些顶级数学 “ 名家 ” 、 “ 宗师 ” 们的断言。 你已经成为挖坟,掘墓,揭老底的背叛者。 先生,你要保陈景润这面旗帜,你要保数学家们的面子。不要一味地什么科学的自主创新,不给人面子,你的创新永远见不了阳光,迷途知返吧! 唉,我也想 迷途知返 。 《任宇辉数论》从一个小命疯狂成一个老命,时空不容许我返回原点,只能走向坟墓。时空不容许我回答:名不见经的《任宇辉数论》何苦来 的劣迹和造反行为。 数学毕竟是严谨的科学,事实总是无情的。任何理论的疯狂必须接受实践检验、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任宇辉数论》与西方数论在科学思维、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 1 建立在偶、奇分类上给出合数、素数的定义及其分类的西方数论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是一种忽悠人类认知的错误理论 。 西方数学的合数、素数定义用特殊数定义;用约数定义; 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数形”上的定义 。 西方数论简单地在偶数、奇数的分类上将自然数分为素数、合数。又将素数分为;偶素数( 2 );奇素数。 《任宇辉数论数》从数和数形上给以两级量上的定义、分类;采用分坐标制度,分型分类的将偶数、奇数分为三类。以此将合数分为能被 2 整除的易判合数;数字之和能被 3 整除的易判合数以及数字之和不能被 3 整除余 1 余 2 的非易判合数两类;由此将素数分为 2 这个偶素数; 3 这个最小奇素数;正值性的奇素数类,负值性的奇素数类。共计四种类型。 它们分型分类、依次依序分布于密码、编码坐标的数学模型上。 一个连合数、素数定义、分类都不清楚的数学理论就不是一个正确、准确的理论, 整个理论只能在近似计算上,玩弄充分大、无穷大的概念上忽悠人类的认知。抛弃数学命题上无端的充分大的条件吧。 2 西方 哲学思想的数学理论解决不了数论的基本问题;形式逻辑的运用 摆脱不了悖论的出现。 西方数学是在连续自然坐标上由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下的质变飞跃的函数变化 的哲学思想来描述事物的状态变化,从形式逻辑真假命题给出思维的推理判定上的真理。 《任宇辉数论》是在不连续的非自然坐标上由 跨越式质和量上的 突变的拆解整合的哲学 思维 ; 来描述事物的状态变化,从辩证逻辑的肯定、否定命题出发,给出思维的推理判定上的真理。 在数论研究中如果 不抛弃形式逻辑的四种命题, 摆脱不了悖论的出现, 反而会导致数论成为“不严格的决定论”, 如果应用中国的哲学观点,应用中国的辩证逻辑,应用中国拆解整合的数理分析。西方数论不会成为数学家的自信、固执、偏激。 3 忘记哲学、数理、逻辑运用,一切“高深的函数理论和‘数的’复杂计算”只能是西方数论理论上的愚昧 中学生也懂反证法,不妨从黎曼函数猜想中学舌一下反证法; 如果能构架出一个数学函数,解决了数论的基本问题,那么数论就成不了数学领域里的一个相对独立领域。一切的数论问题必然由一切函数的理论能够解决。数论确实是一个与言语(语意)、逻辑、数理(数和数形)密切联系的非连续一门科学,一切定义在自然坐标上的连续函数的理论又不能够解决它的基本问题“自然数列中素数的分布表达和准确精确的个数计算”。所以黎曼函数猜想是解决不了数论问题。一切函数理论同样解决不了数论问题。事实上数论问题的本质是数的整除问题,绝对不是 “高深的函数理论和‘数的’复杂计算” 。数学大师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 不会给出函数理论上的乱猜。 翻阅一下数理逻辑; 由于现代形式逻辑的发展,要把所有概念用几个基本概念给以字母符号的表达,且用某种规律的演算,把人类思维的推理数学化,这就要应用数学童年的 素数属性作为基本概念,用合数的属性代表所有概念 ,则思维的所有概念将变为素数表达下按一定的乘法加法的合取析取的推理运算。一言以蔽之, 将逻辑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逻辑化,使形式逻辑变得不仅仅是数学上的解释,而是从语法语义上的联系和数论符号表达和运算规律上三位一体的问题。这就是说原始的数论学说,不再是一个单一数学领域的函数问题,而是区别于函数领域的另一个不同领域。 4 西方数论研究的方法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以愚昧无知为荣,错幻病态为美。 当欧拉引入中国的剩余定理,开创了同余问题的研究,虽然他引入了中国的剩余关系, 并没有引入中国的哲学观点和中国辩证逻辑的思想,以及中国的拆解整合的数理分析的方法。 就这样,数论的问题在两条道上坛坛罐罐 婆婆妈妈 地研究着。虽有一般的研究,没有更一般的代码上的研究。使现代大师专家生吞活剥把数论的问题拉在一条道上给以不可言喻的纯数学上的研究。 数论大师不能把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分清。不能把函数理论与真正的数论理论区别开来。许多大师专家不懂数论问题的研究既要从“数”上也要从“数形”上理解素数。自以为是以上帝自居,以愚昧无知为荣,错幻病态为美。 5 “素数定理”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是以假乱真的定理。企图靠着大师的缝缝补补,也永远成不了素论大厦的中流砥柱。 现代数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素数在自然数列中分布表达的规律。到现在还没有能够找 到一个规律,使人们能够依照次序把素数计算出来。 也就是说世界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具有数学模型具有数学算法的一种理论把素数计算出来。 数学家简单的得出在所有自然数中, 这种素数的分布不遵循任何有规则的模式 ! 不知那个大师给出了“ 素数的分布表达是不重要的,个数的确定才是重要的” 。 于是素数定理成了数论理论研究的中心定理。注意这是一个只研究素数个数的可怜公式,真正抛弃了素数分布表达的最核心问题。在“个数”上也违背自己的 这种素数的分布不遵循任何有规则的模式 !硬要建立一个错误的计算素数个数的模式。 素数定理,这是一个由许多错误概念、错误认知、错误套拼出来的,给勒让德数值计算的近似公式还了一个魂,给出了一个多角度、多方位、多品味上的错误解释。实际上给勒让德数值计算的近似公式穿着一个解析分析理论的皇帝外衣。 稠密度的引入,没有排除三分之二的对素数分布表达没有影响的易判合数,给出稠密度定义是不科学的。 在素数定理中引入 x →∞认知和理解,是套用解析分析的糊涂行为,是一种逻辑循环。充分大在数论中不能作 x →∞的命题条件! 用有限的充分大概念和有限的步骤证明无穷的事物是不可能的。有穷的充分大,不管大到十的多少万个零,不会等价到无穷大,这是西方数论思想认知上的邪说。 6 西方数论永远解决不了素数的分布问题, 一切解析分析得到的 素数个数 是先天不足以错盖错的没有理性的强势判断 西方数学家说;在所有自然数中,“ 素数的分布并不遵循任何有规则的模式” “素数本身的分布呈无序性变化”。 稍有一点逻辑推理,可以得出 西方数论永远解决不了 素数的分布问题 , 哪怕是素数个数问题。素数个数是依存于素数分布问题的统计。 数学大师认为;“ 素数分布表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个数的确定。 ” 高斯提出著名的素数定理,就捷足先登皇帝的宝座。 数论先知们高歌,那是数论的中心定理。数学大师推出;“素数本身的分布呈无序性变化;表达偶数与奇素数对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不存在的”。数论先知们就悲哀的哭出了:“哥猜永远无法从理论上、逻辑上给以证明”;数学大师高明的断定;“ 黎曼猜想 的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计算 就是最有价值的猜想!‘素数分布论’的哥猜、孪猜就成了孤立的问题”。 数论先知们呐喊着;“证明了 黎曼猜想,也就证明了数学的许多问题,哥猜、孪猜也就可以证明”。注意; 数学大师高明的思维混乱,数论研究的是数的整除性,不研究函数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计算。如果函数理论能够解决数论问题,数论也就成不了 数论的领域 ,不过是隶属于函数领域的理论。 甚至一些专家学者还可以 拿黎曼猜想荣耀自己,贬低爱好者。 ……数论就这样疯疯癫癫的走过了数百年。 一切概源于没有认真的解决素数的分布表达问题! ① 数论关键的东西是素数,是自然数中素数的分布表达和个数的确定 。而自然数中素数的分布表达是最最重要的,个数的确定是依存于素数的分布表达。绝对不是它的相反。 ② 自然坐标不具备描述素数的分布表达和个数的计算 。呐喊着素数的分布是无序的没有规律的不最重要的,个数的计算才是重要的。这是数学家无能无知的表白。错误的素数定理是数学家偏见偏执的结论。 ③ 建立在西方哲学观点上,西方形式逻辑思维上,西方数理关系上仅仅只有“数的”描述,永远 找不到一个数学模型和可以言喻的算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论问题 。 ④ 建立在中国哲学观点上,中国辩证逻辑思维上,中国拆解整合的数理关系上的不仅有“数的”描述还有“数形”的描述的《任宇辉数论》 是一个具有数学模型和可以言喻的算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数论一切问题。 素数分布论的一切猜想,运用素数分布问题都可解决。 7 “陈景润已经将‘筛法’发挥到淋漓尽致,不可能再提高了”这是天之娇子的形而上学!零可信度。 原始筛法 提供了在自然坐标广泛概念(一揽子概念)框架下的数学模型,由最小原理通过淘汰致残合数的方法确定一定范围内的素数的分布和个数统计。由于它不能正确定义、分类,素数合数,不能严格给出非自然坐标广泛概念框架下的数学模型。在数学关系上,在自然坐标上没有非合即素的逻辑属性,概括不出精细的素数普遍公式,给不出函数关系。不能作为直接研究数论理论的数学模型。但它却如实地反映了数论领域里哲学、逻辑、数理间的真正关系。如果有一种程序操作方法将原始筛法通过函数关系表现出来,这种有效程序操作方法将是数论理论中的核心和灵魂。 在陈景润的 1+2 证明中,错误百出忽悠出一个倒逆的级数形式的表达,用原始筛法作为救命稻草,编织出来的皇帝新衣。实际上它是在陈景润本人错误理解上的发挥,是一切专家、学者对不称职概念在思维上的理解。理所当然的被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棒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荣。 《任宇辉数论》认为在数论论证中,数论证明的本质是用有限驾驭无限(无穷),必须首先找出一个无穷对象的数学模型,非自然坐标框架下的数学模型,用函数概括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站在西方数学的脊梁上,正面刻画更深刻的问题。运用现代数学中有限驾驭无限的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方法,给予不多于、不少于、至少一类存在性的证明。同时有一个非自然坐标框架下的数学模型,也就给出了一种算法。我们何苦要在一个没有“数学模型” ”、没有一个“数学算法”的虚无缥缈的“充分大”的概念下来忽悠自己呢?为什么不在一个有限的值域里给出 1+1 的算法。数论大师要知道自己不是聪明到,而是已经愚昧到“我们至少还需要一百万年才能完全了解素数 ” 的地步。从后一百万年,历史的退回到今天,那就是人类的愚昧,今天的数学科学家也不例外;数论大师要知道自己不是聪明到,而是已经愚昧到“ 一闻到腥味,就要硬去证明那是羊肉!”单一的臭觉,就是一种愚昧的病态。 从严格的数学理论上讲,《任宇辉数论》 对西方数论分歧 到 : 别有用心地,应该打 110 的阶级斗争的境界。 下面草草,简要若干示例,奇文共赏之,解、学,疑与析。
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孩子
Storyteller 2012-5-17 22:43
蛇只能看见运动着的东西,狗的世界是黑白的,蜻蜓的眼睛里有一千个太阳。很多深海里的鱼,眼睛退化成了两个白点。能看见什么,不能看见什么那是我们的宿命。 我们热爱自己的命运,他和我们最亲,她是专为我们自己而开、专为我们自己而关独一无二的门。 某些遥远的地方,也许一辈子都不可能去。四川有个县叫”白玉“,**昌都有个地方叫”也要走“,新疆的”叶尔羌“,湖南的”苍梧“,这些地名撼人心魄,有神态有灵魂,在天之涯海之角。他们有隐秘的故事,殷勤地招呼我们去听,去感受。 但人生苦短,我们大概没有时间去听所有的故事,如果今生无缘,那就隔着山山水水握一握手。 走在街上,想唱上一句,恰巧旁边的人唱出了那句歌。是什么样的神秘的力量抓住了两颗互不相识的心? 音乐是游荡在我们心头的幽灵,它抓住谁,谁就发了疯似的想唱歌,可我们怎么才能被它永远抓在手里? 我们走遍大地或是长久的蜗居一处,白日纵酒黑夜诵经,我们呼喊音乐,要求它把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拨出来,但常常落空。我们只有埋头于生活中,专注地走一步看一步。 音乐不在空中,它在泥土里,在蚂蚁的隔壁,在蜗牛的对门。 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当我们说不出来的时候,音乐,愿你降临。
个人分类: 生活|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几点提示】
Seawind2012 2012-5-11 23:22
【对别人保持善意和感恩】 人际关系很重要,很复杂,最关键的,是对别人保持善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别人的帮助要感恩。这样,别人就会对你友善,就会有持续帮助你的意愿。 【不要轻易跳槽】 每个工作都可以是有前途的,也都是琐碎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想跳槽的时候,试着对自己说再坚持一年,往往也就坚持下来,或者云开雾散了。你的每一次经历,都会影响你未来的发展和口碑,要保持良好的记录。 【口碑很重要】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会让你树立口碑,赢得尊敬,这样,你会发现别人都是有好事想着你,有困难找你帮忙的,伙伴关系就是这么形成的。 【顶天立地,能下地狱】 我们管理咨询的老师说, 中国 的管理者,要顶天立地。我说还不够,还要能下得了地狱,耐得住痛苦、辛劳、寂寞、卑贱和不被理解的煎熬。
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读书协会
OLS 2011-11-20 02:29
中國讀書協會章程 東海光劍 / 擬定 2011.11. 一、協會宗旨 為全面促進我全地球公民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全地球公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更快的促進全地球公民思想的成熟,使我全地球公民更好地確立和把握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營造濃厚的學習風氣,構建大全地球公民獨具特色的知識結構體系,成立中國讀書協會。 中國讀書協會系陳光劍為了倡導國人讀書思想意識,發揚和繼承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同時能夠廣泛吸收世界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精神財富,並在此基礎上在全中國進行思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為中國的高科技事業、企業管理、金融、高校教育、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進行一次中國曆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科學文化、思想藝術的全面複興,而建立的一次跨越古今中外的曆史性的思想宏偉大廈。其宗旨為:以中國讀書協會為陣地,以全球演巡回演講活動為載體,向全球公民宣揚人類最優秀的文化藝術、思想技術。在全地球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積極推進世界最頂尖的精英們,提升整個人類的素質。縮小人類的貧富差距,知識水平的差距,真正向著“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而努力! 激發全地球公民的閱讀情趣,增加全地球公民的知識涵養,從而培養全地球公民“ 讀、寫、講、評 ” 等實踐能力 ,促進全地球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努力為全地球培養 “ 知識密集 ,智力密集且富有創造性 ” 的人才。 為未來的IBM 智慧地球理想,讓全球公民都能夠享受物聯網、雲計算平臺的魅力。 二、入會條件 凡全地球公民有個熱愛生命的心,愛學習,喜讀書,愛寫作者均可自願成為中國讀書協會會員。在全球各地均可自行組織演講、交流會等活動,為了協會的偉大理想而努力! 本著《世界人權宣言》的宗旨,協會要求所有會員在全世界各地廣為宣傳,並且 “ 不分國家或領土的**地位 , 主要在各級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加以傳播、展示、閱讀和闡述。 ” 為了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固有尊嚴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自由權利的承認 , 乃是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的基礎 , 一個人人享有言論和信仰自由並免予恐懼和匱乏的世界的來臨 , 已被宣布為普通人民的最高願望 , 鑒於為使人類不致迫不得已鋌而走險對**和壓迫進行反叛 , 有必要 提高全球公民的素質,有必要促進各國間友好關系的發展。而讀書育人即為其根本之道! 人人生而自由 , 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 , 並應以兄弟關系的精神相對待。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別。並且不得因一人所屬的國家或領土的**的、行政的或者國際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區別 , 無論該領土是獨立領土、 托管領土 、非自治領土或者處於其他任何 主權 受限制的情況之下。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 人身安全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 並有權享受法律的平等保護 , 不受任何歧視。人人有權享受平等保護 , 以免受違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視行為以及煽動這種歧視的任何行為之害。 人人有思想、良心和 宗教自由 的權利。此項權利包括改變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 , 以及單獨或集體、公開或秘密地以教義、實踐、禮拜和戒律表示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 ; 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幹涉的自由 , 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人人有權享有和平集會和結社的自由。人人有權自由參加社會的文化生活 , 享受藝術 , 並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人人對由於他所創作的任何科學、文學或美術作品而產生的精神的和物質的利益 , 有享受保護的權利。 三、古今中外讀書名言 人生總是有限的,我們有太多的人卻不知道珍惜,把大把大把的時間荒廢。翻閱曆史,我們會發現許許多多卓越的生命——那些熱愛讀書的人。毛澤東一生手不釋卷、嗜書如命,直到臨去世前還在病床上讀書,少年的毛澤東在求學的時候,與同學相約三不談。不談女人、不談金錢、不談家庭瑣事。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知曉人生的有限,他通過讀書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影響了整個世界和人類文明的進程。年輕的他曾經激昂地說: “ 西方物質文明極盛,遂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之發達已耳。若人生僅此衣食住而已足,是人生太無價值! ” " 抒出真 情感受,暢談全神州,悟出真心語,夢想同步飛 " ,通過讀書討論,博客交流及開講座的形式,促進每一個會員的學習進步,思想的提高和習慣的養成。為所有喜愛讀書,喜歡思考的 全地球公民搭建一個互相交流,互相促進,突顯個性的平臺。就像全世界的物聯網、計算機網絡、通信網一樣,把人類的最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像空氣一樣彌漫在全地球!讓地球真正地成為智慧地球! 以下簡要列出僅僅是 部分協會曆屆准會員 (自從人類曆史開天辟地,鴻蒙初開以來): 1 、黃帝( “ 雜說 孌童 始黃帝 ” , 《閱微草堂筆記》),上古 2 、 潘章 與 王仲 (百年共枕樹), 春秋 3 、 屈原 (存疑中),春秋戰國
个人分类: 散论|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49:中国成为世界科学强国的希望何在?
1546397057 2011-11-1 14:32
有理想的青年人是中国科学的希望。 为了支持青年的成长,需要老师、资源分配者尽其所能,发现青年人的特长,提供环境和体制,倾力支持有志向的青年人,从根本上改变迄今中国科学成就远低于人口七百多万的瑞士、落后于日本六十多年的现状,期望在2049年前将中国建成世界科学强国。 希望青年人有智识追求的志向。 中国传统的孔孟之道总体优于起源中东盛行西方的宗教,但过分重视人际关系,相对忽视探索自然,导致思想深度和思维方法的欠缺。科学在近现代中国也可能主要被作为是技艺。进一步把科学作为文化根植于中国,成为我们社会灵魂的有机组成,将是青年人可以承前启后为之奋斗的一项事业,建立和坚固中国文化的新支柱。 希望青年人有科学研究的热情。 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出问题和危机。青年人中或许再现蔡元培先生80年前担忧的倾向:以赚钱做官为目的选择所学的专业,有可能中国近百年前赴后继提高科学的努力昙花一现,在条件改善后,科学却在青年人中重新成为冷门。缺乏强大科学基础,只重视当官和金融的中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国,而可能小富即安。中国需要每一代青年中有部分优秀学子做科学,在中国的土地上做科学,保障中国的长期繁荣。 希望青年人有自尊自信的风格。 如果青年人对中国前途乐观,就不会对未来中国科学的主流失望,不会将精力充沛时期都用在国外而敢于在中国起作用;如果有自尊,就不会从中国科学界科学家和科界商人混杂的各色先例中,仿效中国式的“成熟”去拉关系讨人欢喜,而集中精力做出超越前人的工作;如果有自信,就无需委屈自己学习目前中国流行的“聪明”,而把脑力和时间用到最值得自己发挥之处,在科学领域做出扎实的工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科学总体从来不如西方、未形成科学体系,可能因为对探索自然和真理的热情不足。一百多年来中国科学成就有限的原因是环境和物质条件较差。而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已经显著改善、一些单位的硬件超过国外先进水平。此时,我们不能把人民提供给科学和技术的资源视为用于分配的利益,而应该视为对中国科学界能否承担社会期望的挑战。 今后四十年,大家协力奋进,通过自己的工作,支持一批真心做科学的青年,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真正的科学强国,以中国出现的科学成果,服务于中国的繁荣、有益于世界的福祉、贡献于人类的精神家园。
个人分类: 科学网|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第13届中国管理科学年会感受
zj-jscsbao 2011-10-31 21:48
研究生期间第二次参加学会会议。第一次,长途跋涉找住宿,来回折腾,体会了做学术的喜与乐。这次参加,在身边,可是呢,一天也要坐4个小时的来回公交。见到了中国管理学界的“北京学派”,最重要的特色是管理的科学属性,数学化的运用。 年会上,在“能源与复杂系统管理”论坛作了报告,参评优秀报告论文。之前做了很多的努力,从修改文章引言(指综述部分)到逐字逐句地修改、乃至标点符号,到准备发言PPT制作,到最后的阐述,包括形象的出现。遗憾是10分钟的讲解时间,太紧了;之前掐着表试讲锻炼几次,对于把握好时间有很大帮助。 但愿上天能给我一个公平的结果,但愿所有评委老师(主持人、三个参评老师、后面可能参评的老师)能客观、公正的评选入选优秀报告论文名单的论文。真的是尽最大的能力做了,剩余的不确定性或许只能由天意来决定了。 God bless me and God bless a promising studier.
0 个评论
分享 数学中国收藏—我的数学建模历程
pumpkin_hua 2011-8-25 00:16
摘要 : 一、2009年院数学建模竞赛 08年9月我来到**大学,就读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军训完了社团招新,最好接触数学建模的机会就是学校的数学建模协会,但是我太懒了,什么社团都没有参加,所以几乎没有接触过数学建模, ... 一、2009年院数学建模竞赛 08年9月我来到**大学,就读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军训完了社团招新,最好接触数学建模的机会就是学校的数学建模协会,但是我太懒了,什么社团都没有参加,所以几乎没有接触过数学建模,只知道我的班主任助理(2006级数学专业**学长)拿了08年全国赛的湖北省二等奖,但是对其中的含义并不了解。后来才知道我的数学分析陈老师就是教练组的核心实力派人物,可能觉得当时的我们什么都不懂,所以上课的时候也很少和我们提及数学建模。 听说数学建模,应该是在大一下学期才开始的,我们的高等代数朱老师是校数模教练组副组长(组长这个头衔就是院长了)。他偶尔会给我们讲一讲数模的事情,朱老师是个非常踏实的人,不擅长煽情,所以只是大致知道了这个竞赛,但对它的内涵、要求等一窍不通。我个人非常喜欢数学,出于一种盲目的角度,我打算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4月份的时候计算机学院(当时我们还属于计科院,09年11月份才分出来成立了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数学建模竞赛开始了,我兴致勃勃的参加了,和我女朋友还有我们班的**组队。竞赛分A,B两题目。A题完全看不懂(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和图论、线性规划有关),B题是火车食物定价问题,看上去好像可以动动手,于是选择了B题。 站在现在的角度,B题很简单,给我一上午的时间就可以了,但对当时的我们而言还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我们当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写论文,不知道摘要要单独写一页,不知道关键字是什么东西。虽然不小心被我们从图书馆看到了原题,但是毕竟只是一个思路的提示,对我们这些菜鸟而言,依然没有多大帮助。 论文的写作真是折磨死我们了,我们不清楚论文的格式,不会MATHTYPE,不会画图,要命的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不能安装软件(MATHTYPE),我们又没有自己的电脑,只能去3号楼,一做就是好几个小时。 最后勉勉强强建立了一个初等模型(二次函数模型),把图(还是让学长画的)画的很大,好歹凑了10页。 把论文给陈老师看,评价是一塌糊涂。给朱老师看,评价差不多,但是朱老师比较委婉,说:“第一次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安慰大于表扬,我一直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 这篇论文交上去后居然拿了院三等奖,确实很意外。后来才了解到,07级作为09年全国赛的主力军,他们的院赛论文老师感觉很不满意,所以评奖的时候07级一个都没有,并且院级一等奖和院级二等奖空缺,共有08级的8支队伍获三等奖。从获奖的角度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是非常肤浅的,不过我觉得,正是那种肤浅,正是那种纯粹盲目的热爱,奠定了我后面的基础,陪伴我至今。 也许刚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数学建模,也许我们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有把握成功,但是我相信,参与就是学习。没有尝试,就不会有成功。公认的天才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需要用自己的勤劳、才情和智慧拼搏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二、2009年暑期数模培训 为了强化学校参赛队伍的能力,学校每年都会有暑期数模培训。在期末考试前1个月左右通知大家自由报名,根据大家的数学成绩和相关竞赛成绩确定培训名单。正是由于院赛培养出来的兴趣,我和班级的**、***组队报名。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07级报名参加暑期培训的人数过多,而实验室的条件有限,所有08级报名参加培训的同学统一被刷下来了,感觉很悲剧。 我有时在想,遗憾会不会是黎明前的黑暗呢?也许是吧!前面说过,教高等代数的朱老师是教练组副组长,在考完高代后他问我暑假干什么,我说没有事情,并且委婉的表达了我想去培训的想法。他爽快的答应了。 于是,我成了08级唯一一名参加培训的学生。 第一阶段培训是从7月5日到12日。主要是讲解基本的模型以及MATLAB基础。客观地说,培训内容真的很无聊,而且老师讲的非常不怎么样。我当时数学分析刚学到傅立叶级数,高代刚学到二次型,自身知识体系也是不够的,所以老师讲的我基本上什么都没有听懂。到了11号下午,我实在是无聊,然后偷偷地一个人跑回家了。 在第一阶段培训的时候,老师布置了3篇优作交流。优作交流,顾名思义,就是把优秀的论文自己读懂,然后讲给老师听的,主要考查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在回家休息的日子里,我只看了其中的两篇并做了PPT,第三篇实在是看不懂,没辙。 后来我才知道,绝大部分的培训队伍都没有在暑期看优作交流,他们都是第二阶段培训期间才看,然后讲给老师听的。 我明白我还有许多知识需要弥补,所以在暑假我还自学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以及《运筹学》两门大三的专业课。我不敢说我学的怎么样,但是我相信当需要相关知识的时候,我明白去哪里找资料。 8月16日到8月29日是第二阶段的培训,主要包括案例分析、优作交流和实战演练。由于要写论文,所以我找了武汉市本地的一位同学和我组队,但是很遗憾没有找到第3个人,所以我们两个人凑合着参赛。 第二阶段的培训非常枯燥,生活非常单调。但是我感觉过的快乐。我做的第一道题目就是“文件存储问题”,难度和院赛差不多,但是我们考虑的角度肯定是全面多了,从有效利用率入手建立了0—1规划模型。 第二次做的是“玫瑰有约问题”,第三次是“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第四次是“电站建设问题”,做的非常吃力,我们软件不怎么会用,但是我们非常努力和踏实,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8点10到(有许多次是最早到的)晚上9点回去,中途根本不休息。我认为是我的毅力让我完成了4次论文,后来想想很累,但是当时感觉很轻松,我想应该是因为心态比较好没有压力吧。 当时总共有22个队伍参加第二阶段的培训,第一次训练共有4道题目,在第一次训练中,我们组拿了85分,22个队伍中只有我们是大一的,而85分是第五名,所以对这个成绩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我甚至在想有没有可能老师会让我参加今年的全国赛。 后面的几次练习老师都没有及时评阅,但是我感觉我们做得不错。我表达能力很好,优作交流的时候表现也不错,有一次老师问我我的PPT是自己做的还是网上下载的,当然是我自己写的,我想,老师这么问是对我的肯定。如果单纯的从平时成绩和论文得分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我觉得我们可以进前10名。但是最终,没有参加全国赛。理由应该很简单,因为我们刚进大二、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说实话这个理由让我感到很失望,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我也无能为力。我的优势在于,相对于其他08级的同学而言,有过一次系统的培训了,我应该做的,是继续准备一年,冲刺2010年的全国赛。 在2009年赛题出来后,我下载下来看了看,A题关于制动台试验问题,我肯定不会; B题是医院就医安排问题,可以从排队论的相关知识入手,B题涉及到评价指标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评价指标既要考虑到公平性又要考虑到实用性。我不知道我们学校的参赛选手是怎么处理的。只是当我在2010年8月份看到数学中国刊登的B题命题人国防科技大学吴孟达教授的命题思路讲解中,说评价体系指标应该包括公平性和效率性,大部分参赛队都考虑到了效率性,没有考虑到公平性的时候,我有种莫名的失落感。我有时在想,如果我有机会参加2009年的全国赛的话,我将有什么样子的表现呢?淡然吧,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在暑期培训过程中,我在实验室看到了许多不和谐的画面,有些同学在实验室上网打游戏,看电影,这与同学们的自觉性和老师的监督都有关系。后来向朱老师反映过相关问题,我感觉2010年同学们的表现要好得多. 2008年的全国赛由于06级参赛人数不足,07级的队伍上了好几个,2010年的全国赛培训的学生事物管理工作朱老师交给我负责,09级的学生凡是主动联系我表示想参加培训的同学我都答应他们了,而2010年全国赛16个队伍有4支队伍是09级的。唯独2009年没有,有时真的会感觉失望,但是又转念一想,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本来能参加培训已经是额外的收获了,何必要强求那么多呢。记得2010年培训的有一天,朱老师给大家讲一些注意事项的时候,说:“去年有一些低年级的队伍(我想就是指我了)表现很好,但是我们没有让他们参加比赛,今年我们对08和09级的同学同等对待,只要表现好的,都可以参加比赛。”我又想,也许老师也想到这个问题了。 没有朱老师,我也许就不能参加培训了,所以我必须感谢他。机会也许是靠自己去争取的,但是世界也并不是完全公平的,有些事情确实不可强求,也无需太在意,如果觉得自己能力,总有属于你自己的舞台。 人生也是如此,有些事情确实需要去争取、去尝试。但是不要过于注重结果,我现在能够说出这种话,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能这么理解,也许有些事情是要真正经历过了才会明白的。 三、2010年院数学建模竞赛 从09年9月份(大二上学期)到10年4月份(大二下学期开学不久),我主要是强化我的模型知识,诸如灰色预测、层次分析法等,韩中庚的《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里面2/3的内容系统的看了两三遍,也看了10余篇论文。数量上讲,10多篇确实不多,但是我感觉还是看的很辛苦,因为每看一篇论文,就要查阅很多相关的知识。 大二下学期刚开学,朱老师(教我们图论)就强调我们要开始备战全国赛,要开始组队了。我和女友赵**肯定是要组队的,第三个人,我起初想到的是我们专业的***,因为他的理论数学是我们专业最强的,但是不确定他是否要和他女朋友组队。我问他的时候他女朋友表示不参加,于是我把他拉过来了的,我们把备战计划写好的时候,计科院自动化专业的沈**要我帮他组队,他软件比较好。其实我对软件也不是很了解,只是略懂皮毛而已,于是给他推荐了2位同学。不料没过两天,夏聪智的女朋友又想参加了,所有我只有把他让给她了。 这样一来,我们组连人员都不够了。恰逢沈大地与我推荐的两位同学配合也不是很默契,最后很自然的,我、赵**、沈**组队了。 我主攻模型和论文写作,赵**主攻资料查找和EXCEL,沈**负责画图和编程。 4月份,学院的数学建模竞赛开始了,A题是武汉房地产价格研究问题,B题是洁具流水时间控制问题。我们选择了A题。 我虽然数学成绩不错,但是我并不是十分擅长理论推导,也许我更适合应用数学。而后来我总结才发现,我做的题目都没有纯理论类型的题目。 这个题目我觉得很简单,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大量的数据,同时,为了论文的美观性,需要一些图表来辅助论文。至于论文的思路,我一个人就完全搞定了。做得非常轻松。提交了论文后,我大致看了看其他组的论文,觉得我们组拿一等奖是显然的。 后来结果出来了,只有4篇论文老师给评分了,认为其他论文都应该淘汰。我们组第一名90分,第二名的是75分,第三名是09级的一支队伍,70分,第四名也是70分,也意味着我们组以绝对性的优势夺得了一等奖。 院赛的整个过程非常轻松,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难题,我想了想,之所以感觉这么轻松,与前期我们的准备是密切相关的。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有时看一篇论文看的想把论文给撕掉的冲动。我并不清楚自己的实力离国家一等奖的距离有多远,但是那一份执着确实在我自学的过程中带来了精神上的支持。有时候累的时候,就翻翻往年获奖名单,看着上面的一个个名字,心中便又充满了斗志。 对于院赛,我想说的是,知识到用的时候是永远不会觉得多的。 四、2010年校数学建模竞赛 由于学院和学校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院赛结束后的第3天就是校赛了,考虑到我们还要进行正常的上课,所以校赛持续10天。 校赛有2道题目,A题是剧场演出安排问题,B题是教师工资问题。A题来源于2009年浙江大学数学建模竞赛题,没有现成的参考论文。B题是1995年MCM的B题,有大量的数据,有相应的参考论文。 我们选择的B题。有人觉得B题获奖了水分高,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无论是数学建模还是科研,资料查找能力和数据挖掘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可以看得更远。 我们做B题的时候,找到了3篇特等奖论文以及2篇国产优秀论文,3篇英文论文由沈大地负责翻译,我们在这个翻译上花了点功夫。5篇论文思想各异,我们在选择切题点的时候都没有很好的主意,最后还是赵淑珍拍板了,就建立最简单的logistic模型,不要追求高难度、不在我们接受范围内的模型。在没有更好的方法的情况下,我们就采取了这个模型。 后面就比较轻松了,有了切入点这个题目对我而言也不是非常难,第6天的时候,我们的论文就写完了,剩下的4天我们一直在修改论文。最后交上了我们认为满意的答卷。 我说的那么轻松,其实这10天还是非常辛苦的。我们的课很多,只有课余时间可以做题,每天回寝室打开电脑就是做题,登QQ也是为了方便和他们联系,那10天我只进过数学中国这1个网站,至于游戏、新闻这些网站提都不用提了。 两个星期后,成绩出来了。我们组夺得了B题最高分,80分;我们寝室林**,**还有2班的秦**组成的队伍拿了A题最高分80分,还有王**(B题,78分)、雷**(B题,75分)、闫**(A题,70分)分数比较高,我们5各组获得了答辩的资格。 校赛答辩要求做PPT,我确实是好好准备了一番,无论是从美观性还是内容的简洁性上,我都力求精致。 答辩是星期四的下午2点开始,我们组和林豪他们组中午放学了在教室里用投影仪试讲,两个组相互指正,排练了好几遍。中午就匆匆的在西门吃了点麻辣烫。 答辩的过程分为PPT展示(10分钟)和评委提问(10分钟),我们组是排在了最后,这样更好,可以看看别人的表现。 看了他们的表现,我觉得我们组拿一等奖是件必然事件。他们的问题主要出现在3个方面:(1)PPT配色太差,导致放映的时候看不清楚;(2)PPT上文字过多;(3)PPT思路不明确,缺乏整体调控。 我在下面准备的时候已经把评委可能问到的问题全部罗列出来了,并做了一一回答。 展示PPT的时候我的发挥比较成功,当我说出最后一句话“我们的PPT讲解到此结束,下面诚请各位评委老师提问”的时候,我感觉给我们的掌声是最热烈的。我知道,我们成功了。 让我惊讶的是,评委们并没有问我们什么问题,而是纯粹的肯定了我们。陈老师说“有***在,我都可以下岗了”,朱**老师说“做得不错,PPT很简洁,也很清晰明了”,夏**说“看得出来你们参考了大量的资料”。 最后我们组和林*他们组双双荣获一等奖,另外三支队伍获二等奖。 这次的校赛是比较成功的。收获院赛一等奖和校赛一等奖,可以说是双喜临门吧!我们的目标是:2010年全国一等奖。 这次比赛中我也看到了我们组的不足,由于在09年暑期培训时,论文几乎就是我一个人搞定的,所以导致了拿到题目后我很少和他们交流,他们只知道完成我布置给他们的任务,并不清楚是干什么用的。这一点对我们后期的发展很不利,所以在后面分工的时候,我也让他们多看看模型,也表示在暑期培训中要加强交流。 五、2010年暑期数模培训 今年的数模培训与以往不同,将第一阶段的培训放在了平时的周日。暑期第二阶段培训是8月16号到29号。 在今年的暑假中,我给我们组分配了不同的任务,主要是资料、算法、模型三个方面。 8月15日晚上,我们组和林*他们组一起吃了个饭,我当时觉得如果我们学校有队伍能够获国家奖的话,应该就是我们两个队了,当然,发现自己骄傲了,呵呵。 我在8月16日再次重申了我们的任务,我对我们组的要求确实略显苛刻,事实上我布置的任务我们三个人都没有完成,现在想起来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我们都努力了,至少我们没有让自己的培训时间浪费。 8月16号上午老师讲计算机模拟,没有兴趣听,我们自己按照自己的复习计划来,受益良多,比如有人说“国赛经验第一、运气第二、实力第三”,有人说“自己问问自己是否都准备好了,常用的十大算法是否都有word档然后可以直接调试的,自己是否已经准备了最好的3篇论文作为模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要欺骗自己。”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老师所没有交给我们的。 8月16日下午优作交流,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比较简单了,没什么好说的了。 8月17日开始做题,很奇怪的是只有1道候选题,大家都没有选择的余地。是“学科成绩评价问题”。这个题目太简单了,我简单的和他们说了一下思路,让他们看看相应的参考资料,然后自己就开始做了。中途遇到了一点小挫折,但是没大碍。本题常规的方法是数理统计中的统计分析方法,绝大部分队伍都是这么做的。但是我没有,我从自定义差异度入手确定了评价体系。 8月19号中午交卷。19号下午优作交流2,又是轻松的一个下午。 从8月20日起,又重复这个过程。 交论文那天,朱老师简单了翻阅了一下我们写的论文,说我们组的文章看上去还是有模有样的,许多组论文排版不好看。 我们的第一次论文写的还可以,拿的是唯一的90分,有2个组85分,2个组80分。 第二次论文写的差了一点,但是整体还是过得去的。第二次论文是“协作最优组队问题”我们的问题一做的很漂亮,问题二和问题三没有什么亮点。 2009年培训我一个人也4篇论文都不累,今年一个队才做了2次训练我就感觉有些体力透支了,也许是因为压力比较大吧。毕竟今年,有可能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国赛,我不能把希望寄托于明年,不能给自己留后路。 到第三次训练的时候,我实在是受不了,加上题目出的太没有水平(A题最优捕鱼过于简单,B题黄球定位过难),我们组决定休息一次。休息期间,我们把其他组的第1,2次论文拿过来看了看,总结出了很多有用的经验。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第四次训练A题预测武汉市未来10年经济发展,B题关于QQ农场升级问题。 第三次的休息让我们太安逸了,第四次论文我们也没有写。 于是……2010年暑期数模培训结束了。 这次的培训对我来说应该是赛前演练了,对这次培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现在可以站在一个抽象的高度去分析问题了,当然,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对于问题的交流不够,这对于参加国赛是个大忌。 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遇到的题目比较简单,独立就可以完成的很好,在国赛的时候,题目肯定要难得多,那我也肯定会主动沟通交流。 在今年的暑期培训中,我发现其他很多组进步非常大,他们第一次的论文和后面的论文完全判若两人,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几乎没有进步,甚至退步了,我游侠担心,26号晚上我们3人一起聊了聊,觉得我们还是最强的,由于已经到了一个高度,很难再进步了,所以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能尊大、也不能菲薄了。 这次的聊天,给我的自信心加了一剂兴奋剂! 六、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暑期培训完后,开始了正常的上课,本想在这期间再次巩固复习,做最后的冲刺,却因担任2010级新生班主任助理,还要参加迎新工作,就一直没有看书。 9月9日上午我们去实验室调试机器,折腾了大半天,晚上我们3人在大购见了面一起聊了聊,对明天的时间安排以及要带的东西做了一些规划。 晚上休息的不是很好,老是梦见在做题却又不知道做的是什么题。中间隐隐约约醒了好几次。 我在数学中国上看到一篇文章,写到:“如果对比赛你有一种大干一场的感觉的话,你就离获奖不远了。”,莫非我们有希望? 9月10号6:00 起床,简单收拾了一下东西,和寝室参加比赛的同学一起去实验室。 9月10号7:00 大家在实验室门口与领导、老师合影。 9月10号7:30 早饭。 9月10号8:00 沈大地从武汉大学教务部下载的试题。A题是储油罐问题,B题是上海世博会影响力问题。 我大致扫了一眼就觉得我倾向于做B题。而且B题过于开放,做的人相对少一些,获奖几率比较大;A题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做出来就没有戏了。但是我没有把我的想法直接说出来,因为选题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尽管事实上我认为他们会同意我的意见。 根据我们的安排,各自分头找资料。赵**在看世博会官网信息,沈**在看A题,我在找关于影响力的参考文献,从知网、数学中国、百度文库等等下载了10余篇文章。 9月10号10:00 我们资料都找的差不多了,考虑到教室同学太多,我们去吃饭的大厅商量定题。我的建议是B题,因为B题自由发挥空间比较大,做的人偏少,获奖几率较大,同时B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论文写作,这一点我比较强;而A题偏向计算,结果误差太大就完全没有希望(后来我才发现我的这个判断太正确了),我们肯定比不过理工科院校。A题切题容易成功难,B题成绩容易入手难,于是我们选择了B题。 接下来就是我们的模型是什么了?我想到的是层次分析法,因为本题要定量评估,而将定性问题定量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层次分析法。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方案层和准则层是什么,我想到的是准则层用垂直影响力和水平影响力,但是方案层呢?我确定为游客数量、总收入、参加国家。方案层的确定太马虎了,我只是凭空想象,完全没有理论依据,他们对模型这一块不是很熟悉,所以就同意了。 9月10号10:30 我开始写层次分析法模型,越写越难写,越写越觉得写不下去了?为什么会这种情况?理论上而言层次分析法应该是最简单的方法了啊? 通过反思我想到,写论文不应该僵硬的套用现有模型,这样只会使整篇文章毫无生机,最后的效果不言而喻。我才明白了,层次分析法模型虽然可用,但是缺少合理的论证就不行。于是我果断的删除了已经写了7页的论文。此时已经11点30了。 9月10号11:30 吃完了午饭,我才意识到浪费了上午最宝贵的时间,使得我不想去休息。我的思维还是定位在层次分析法上,我一直想如何构造合理的方案层以及成对比较矩阵。沈大地我让他去休息了,赵淑珍在查看一些资料,想着想着就困了,考虑到晚上可能要熬夜,于是还是去休息了,顺便也换一下思路,清醒一下。 9月10号15:00 3点我才醒来,看来真的有点累了。沈大地已经起来找资料了,赵淑珍还在休息,我还是没有思路,层次分析法如何构建还是不知道,我想不要再考虑层次分析法了,大地给我看一篇参考资料,评估昆明世博会影响力的,用的是本底趋势线模型,我看了一下,觉得这个模型太难了,看了两遍看不懂也没有采纳,一下午就如此荒废了… 他们俩一直在找资料,找世博会数据…… 9月10号19:00 我们实在是不行了,决定去问老师,去教师休息室的时候,朱老师在和一个组讨论着,陈老师在下围棋,其余的老师大部分在打酱油。我和陈老师说:“这个题我们没有一点思路,怎么办啊?”他给我们提了几点建议,首先,影响力的定义要合理,其次,得出来的结果要和其他事件进行对比才知道世博会的影响力是大是小。 我说我们想和其他的世博会比较,朱老师这时过来了,说和其他国家比较不具有可比性,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其他的为发达国家,中国的发展肯定要快一些。所以和奥运会比较最好。 然后朱老师给我看了一篇人家研究广东亚运会的文章,写的很长很唬人,看了很久,看完了才发现实质内容不多,倒是文章的一张图片很复杂,系统的刻画了亚运会的收入和支出,但是当时我也没有什么在意。 我告诉朱老师,这些想法完全没有创新点,即使写出来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叙述,没有亮点。 朱老师让我们再好好想想,他的意思是先应该有雏形,创新点和亮点那是后话。 他们俩依然在查找资料,沈大地下载了许多资料,都打印出来了,我们共用了200余张A4纸。 我依然在想,但是依然没有任何思路…… 9月10号21:30 不记得具体是什么时候了,大致就是这个时间段吧,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最基础最简单的模型,用GDP衡量经济发展,用GDP的相对增长率来表示影响力。 这个模型虽然很简单,但是比我们什么都做不出来要好,现在的问题有3个: (1)2010年上海市GDP如何预测? (2)如果不举办世博会,2010年上海市GDP怎么计算? (3)得出的结果怎么和北京比较? 我把模型建立出来的时候,已经11点多了,考虑到今天虽然没有什么收获,但是思考过多,已经有点累了,于是我们都去休息了,明早再战。 9月11号6:30 其实我把闹钟定的是4点,但是醒来的时候已经是6点30了,看来真的累了,呵呵… 静坐了一会儿,去实验室,他俩还没有起来,我那时大脑迷迷糊糊的,开始想第二个模型,因为第一个模型剩下的问题依赖于他们找到的参考资料和网络数据。 第二个模型,我还是希望能用到层次分析法,因为我们的第一个模型可能只用了GM(1,1),只用一个模型几乎不可能获奖。层次分析法虽然比较主观,但是在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的模型中,层次分析法确实不错。 我一直在想… 9月11号7:30 吃饭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昨晚朱老师让我看的那篇论文,里面那幅收入支出图我突然感觉很清晰,我突然想到,层次分析法的方案层可以从世博会的收入和支出确定啊! 但是问题还是来了,世博会收入和支出哪些是重点啊?而且从实际的角度,现在有思路但是找不到数据也是不行的。 唉!悲哀… 通知开饭了,我很开心,于是带上一个馒头回到实验室,开始了层次分析法的建模。 赵淑珍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世博会的相关书籍,虽然没有数据,但是里面的很多概括性的话和分析可以借用到论文中,好书! 沈大地则在查找模型一需要的数据。 9月11号9:00 做A题的队伍都在紧张的计算,做B题的好像都没有什么进展,老师有点着急了,让做B题的队伍一支支过去了。 我们进去的时候,老师问我们怎么样了。我说说我们已经有2个模型了,但是没有创新点,陈老师建议我们从具体的侧面进行考虑,比如对金融危机有多大贡献,能拉动多少人就业都可以,也可以从旅游业具体考虑。 我觉得陈老师的想法很好,很独特,但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没有创新点、数据不好找,上海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网站已经崩溃了! 9月11号9:20 我已经开始写模型一和模型二了。 赵淑珍已经把上海市每个季度的GDP找到了,沈大地利用灰色预测模型的得出的结果好不符合实际啊。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所有的过程都符合原理啊! 实在没有办法,我们去找了朱老师,朱老师一眼看出了问题,我们没有进行参考数据列的累加。 这么个简单的东西我们却搞错了,我想我们真的是累了… 经过改正,不举办世博会情况下上海市2010年GDP得到了,但是2010年实际GDP怎么办呢?我们现在只知道1,2季度的GDP。 我们无论怎么根据现有数据进行合理预测,得到的结果总是低于不举办世博会时的GDP。怎么会这样? 我们和陈老师反映这个问题,他说这个结果其实是很正常的,世博会投资那么多,一年收不回来也是合理的。世博会更重要的是长远投资,长远发展。他建议我们如果实在没有方法算出世博会亏损就亏损吧。 话虽然这么说,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结果是不受组委会欢迎的。我们必须得到盈利的结果才可以。 查了很多数据,网上有篇文章说世博会拉动上海GDP增长5%,我看实在没有办法,就在5%上做文章,把上海市GDP增长假设的非常高,高的都让我觉得很假,没有办法,我们暂时只能这样,好歹算是写完了模型一 9月11日11:30 中午吃完了饭,比赛时间已经过了一半了,但是我们只出来了模型一,论文相当于只完成了10%而已。考虑到模型二的思路已经有了,我不打算休息,于是继续开始写。 写的时候问题又来了,层次分析法由于主观性较强,所以我必须在叙述上说的让人家信服,说的有道理,同时成对比较矩阵的确定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这两个问题不好解决… 沈大地已经去休息了,赵淑珍在看资料,我实在是想不出来,于是我们还是一起去休息了,持续高强度疲劳战不好,呵呵。 9月11日14:20 起来后,再次看了看资料,觉得脑子清醒多了。 模型二的数据已经找齐了,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现在问题是缺乏影响力大小的比较。 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没有比较,我们的出来的数据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北京奥运会比,现在北京奥运会的数据也有些没有查到。 一下午我们也没有什么进展,他俩负责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一直在想模型三应该怎么办…没有什么想法… 9月11日19:20 我们把写完的模型一和模型二打印出来给老师看了,主要问题有3个: (1)2010年上海GDP预测值的计算中,增长率设定过于牵强; (2)影响力的大小没有比较标准; (3)论文不够突出,没有亮点,模型过于平庸。 我心里明白,这3条是决定我们能否拿奖的关键。 这3个问题都难以解决啊,不是我们没有想到,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办啊?我们3个坐在休息室的地板上,沉默了好久,我们心里想的,还是将是上海世博会和日本爱知世博会比较一次,和北京奥运会比较一次。但是数据都找不到…最后老大和沈大地去教室接着找资料了,还去了日本统计局,我还是坐在休息室,躺着,很是失落,完全不知道怎么办…… 那个时间,想起自己院赛一等奖、校赛一等奖的风光,与现在的落魄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啊!我真有一种放弃的念头,真想回寝室睡觉不来了… 赌气归赌气,一年多的努力我不想就这么没有了,调整了一下情绪,我回到教室,接着看我们的资料,他们都在查资料,相互之间都没有怎么说话,也许都很郁闷吧! 9月11日23:00 老师回家了,告诉我们今晚一定要休息,意思也就是明晚肯定不能休息了,老师走后,大地接了个电话,要回趟寝室,他走后,我对老大说:反正现在没有什么思路,不如去大厅(吃饭的地方)坐坐吧。来到大厅,我们也没有过多的说什么话,中途来了几个人,大家都感觉没有什么收获,坐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又回去了。 我继续一遍遍的看资料,想到了朱老师昨天给我看的那篇广州亚运会的文章,我心里有一个模型的想法了,但是我没有先说出来,因为现在数据不好找,如果我们的模型数据找不到的话,倒不如不说,所以我自己在找这些数据,我中途一直根据数据来调整我的模型思路。 沈大地回来了,我建议大家去休息,明天真的不能休息了。我们去休息室,只看到了2个人,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人现在休息,我们没有思路,没有办法啊,只有休息。 9月12日7:00 起来坐着想清醒一下头脑,转眼就要吃饭了。 吃完饭,我开始写第三个模型了,第三个模型也很简单,就是考虑世博会对上海市旅游业的影响,我们不仅考虑了积极影响,还考虑了消极影响,这也是我们论文最大的创新了,数据也都有,模型三写的还算是顺利。 他们两个也差不多将数据找齐了,我们不和日本比较了,只和奥运会比较。 9月12日17:00 沈大地一直在忙活,我也不知道他具体在忙活什么,他突然告诉我,我把数据拟合出来了! 原来他感觉我们的模型一结果不好,他一直在修正,终于被他修正出来了,而且结果合理、有说服力,强悍! 我非常注重写论文,我一直觉得,论文比模型重要,所以在写论文的时候下足了功夫,到7点50左右的时候才第一次定稿。 9月12日20:00 朱老师过来了,希望大家写完了的赶紧打印出来给老师看,但是大家都没有反映,看来都没有做完。我想抓紧这个机会,因为越早给老师改,老师就会改的越详细。于是我们马上打印出来了一份(不含摘要)。 陈老师在指导做A题的队伍,我把论文给朱老师看,然后我写摘要,他们则计算模型二中奥运会的影响力指数。 摘要写出来不久,我打印了一份,给陈老师看,陈老师看后,逐字逐句给我们提出了改进意见 过了一会儿,朱老师把我们叫到教师休息室,他已经看过我们论文了,陈老师在看论文,我们把摘要给朱老师看,朱老师又提了好多意见,我们一一改正。 9月12日20:45 陈老师也看完了我们的论文,老师看的很仔细,我们的错别字、标点符号用的不恰当的地方他都一一改正了,我们的论文主要存在2个问题: (1)语句不够严谨,存在好几处“不妨”这样的模糊字眼; (2)模型三太乱太杂了,表述不清,表述方式要全盘修改。 于是我们拿回去重新改正。 他们负责模型一和模型二,怎么分工安排我不管,我负责模型三。 我改得很仔细,逐字逐句的修改,为了阅读上的方便,还将自定义的指数名称取得更“望文生义”,第一遍改了5个多小时! 9月13日2:00 改完了,我们又打印了一份给陈老师修改,老师满意多了,但是还是提出了一些意见,我们继续改! 在第一次修改期间,我们还得到了意外收获,沈大地通过不断的尝试得到了局部最优解,他们还把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算出来了,结果非常让人满意。 第二次修改,我们3人通读文章,找错别字,找病句! 9月13日6:00 时间不多了,现在大部分队伍都已经写完了,老师在一篇篇的看,我们差不多没有大的修改了,让老大去休息了。 给朱老师再次看了一遍,他觉得差不多了,我打算最后给陈老师看一遍,陈老师当时在看另外一篇,于也没有多大意见了,看来是通过了。 于是我们进行最后一次修正……将错别字、病句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 9月13日8:00 交卷。 交卷的时候,我和陈老师说:“今年不行啊,我们明年再来,老师明年照顾一下我们啊!”他笑了笑,没说什么。 国赛太不顺利了,也许我们在院赛、校赛中太顺利了,所以在国赛中遇到了挫折。国赛中那种想放弃的念头,那种无助的彷徨、那种有一丁点思路就兴奋的张狂,如果岁月在大树上遗留下来的年轮刻在我的心底。这些点点滴滴,也许我真的难以用这流水账般的回忆描述出来,也许,它真的只能意会 我想到第二天晚上我想放弃的念头了,我不知道他们两位有没有,但是我没有和他们说过,后来得知可以答辩了,我问他们当时怎么想的,老大(赵淑珍)说她想换题,沈大地说他没有这种想法,他一直很淡定,呵呵…… 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这次比赛中展现得非常好,我很感谢他们两位,也感谢老师给我们提出的中肯意见,尤其是陈老师、朱老师对我们论文所做的修改。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时间了。 七、漫长的等待 等待的时间是非常煎熬的。刚交论文的时候,不知道写得好不好,但是越看越觉得不行,好几个错别字没有改过来,还有2个病句。我担心,会不会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会不会连省级二等奖都拿不到。 等待的日子里,在数学中国发了许多帖子,每天关注比赛结果的消息。 虽然说重在参与,重在过程,可是谁又能说没有一点的期望没有一点的紧张呢? 首先出来的是A题评阅参考要点。A题第二问两个参数 ,并且说 不是很重要,大小几乎可以忽略,但是 要求比较接近。好像我们学校做A题的同学结果都不是很好,有3个平时表现非常优秀的队伍, 的结果依次是 ,这个结果就有点悲剧了,当然,结果没有出来前,我也只是猜测他们的成绩不会很好。 两天后,B题评阅参考要点也出来了。看了后,心里喜忧参半,4条要点我们压中了2条,有2条没有做好,而且我们有3个思想没有写进论文里面,很遗憾,我后来想了一项,如果这3条写进去的话,国家一等奖是大有希望的。经验不足,没有办法。 再过两天后,我把我们组的摘要做成图片的格式,发到了数学中国网站上,都说写的不错,但是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不多。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缺乏横向比较(与其他世博会比较)。他们的意见是省奖没有问题,国家奖看运气了。不管怎么说,心中还是有期盼的,当然我知道,离国家一等奖的距离还是有很远的…想到这一点, 就有点失落。 回想起2009年12月份参加学工部举办的“共度大学好时光.2008—2009学年国家奖学金、学生标兵获得者报告会”上我说过的话:我的目标就是2010年全国一等奖。虽然没有多少人当真,但是当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心里确实空落落的。 山东赛区首先公布成绩,推荐国家一等奖50队、推荐国家二等奖50队,推荐国家一等奖中,B题只有A题数量的一半。我感到有些担心了。 其次是四川赛区成绩也出来了,情况差不多。推荐国家奖的队伍数量,A题比B题多得多,心中很彷徨。 之后广东等地的结果也出来了。 湖南湖北两个赛区是一起阅卷的。27号左右就完了,湖南马上就就搞答辩,但是湖北要拖到国庆后,甚是失望。 从湖南的结果看,还是差不多,A题远远多于B题,我越来越感觉希望渺茫了,要是连国家二等奖都没有评上,感觉,很失望。 我们院的院长参与了评卷,我没有直接和她联系,只是听说我们学校今年情况不是很理想… 总之,很难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那失望的心情。 朱老师说9号公布答辩名单,10号去答辩。不用做PPT。我想,不管要不要PPT,不管自己有没有希望参加答辩,我还是去做个PPT,算是一种总结吧。 10月3日晚上,朱老师打电话我了,我很激动,以为有答辩的消息了,唉!可是没有想到不是,有点激动,呵呵… 结果从3号晚上起,接连几天做梦要参加答辩了,我将每天做的梦记录在QQ空间里,摘录如下: 3号晚上做梦,在我家答辩,段院长去我家吃饭,结果我不在家,听说要公布答辩名单了,赶紧游泳回家,我游啊游,游啊游。就是游不到家,好不容易游回了家,发现答辩已经结束了,而且没有我的名单,院长在我家吃鱼...... 4号晚上又做梦了,许冲打电话我说去答辩,我们学校就我们2个队,结果不知道怎么地...还没开始答辩,就醒了...... 5号下午和老大在吃蛋黄派,结果来了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家,我给了两块蛋黄派他,结果他说在修行,不能吃荤,很是感激我们。说我们是好人,还说老大是仙姑。莫非是老天派来考验我们的?菩萨保佑,能答辩就好了,我当时就这么想......其实现在还是这么想...... 5号晚上又做梦了,梦到上体育课,是武汉市所有高校一起上课,我们那个班有个男生说他知道答辩内幕,他说今年华科杯具了,但是武大很好,民大就我们组获了国家奖... 6号晚上没有做梦,但是秦文钊做梦了,梦到数模成绩单出来了,前两名参加答辩,我们组是其中一组,还有一组不认识,他们组成绩倒数第一... 7号晚上梦到答辩在我们学校的民博草坪举行,朱老师负责通知答辩名单,结果没有我们的,杯具...白做的这些梦...于是我们去答辩现场看看人家的表现,朱老师又对我们说,其实你们成绩不错啊,B题第八名,所以不用答辩...喜剧... 8号晚上没有做梦...但是老大说她梦到了,细节忘记了....唉! 其实我发现我挺迷信的,看到自己连续做梦,于是在十一假期就将答辩PPT做好了(后来才知道不用PPT)。 我等待的是,10月9号的通知… 八、在武汉理工大学失败的答辩 10月9号上午上数据结构课,我一直盯着我的手机,期待着接到电话,确实接到了近10个电话,可惜全部都不是,唉! 9点40放学了,我和老大去办公室有点事情,还利用办公室的电脑查看了武大教务部,没有任何信息,心里真的是忐忑不安,碰到陈老师,问我有没有通知答辩,我说都10点了,还没有信息,没希望了,我们明年再来吧!老师说好,我还开玩笑的说让老师对我们的平时论文多做指导。 我们出了办公室,我实在受不了,想打电话给朱老师问问,但又转念一想,他要是知道的话应该会通知的,还是觉得没戏,唉!走到南湖边,我和老大说,要不打电话给武大教务部吧!她说好,然后我就打过去了,接电话的老师说正在统计,让我5分钟后看他们的网站,看来还没有公布,我很开心。回到寝室,打开电脑,首先就进武大的教务部,却伤心的发现没有任何通知,那老师居然忽悠我,郁闷… 就在我上网的时候,创新创业中心的电话来了,我一下子激动了,隐隐约约有种感觉,果然,通知我们组明天下午去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答辩,带上学生证。 我赶紧把好消息告诉给赵淑珍和沈大地,他们也非常开心,然后我又打电话给朱老师,因为朱老师说老师会给我们一些答辩指导,他说他有课,比较忙,让我先联系陈老师,于是我大电话给陈老师,老师让我们先准备PPT,晚上讲给他听,于是我们就马上开始准备,下午的课、第二天的可也都请假了。 晚上陈老师打电话我们,由于没有多媒体教室空余,所以去了他办公室,给我们讲了些注意事项。 晚上,朱老师打电话我说老师明天下午都有课,让我们自己打的过去,车费学校报,我有点不很高兴,好像学校都不重视这个事情一样。老师让我们组第二天上午9点30去他办公室。 由于不确定是否可以用PPT,我既准备了PPT,也准备了不用PPT的讲稿。 第二天上午咱们组去他办公室,他简单的介绍了一些问题,然后让我们好好准备,我们申请了一间多媒体教室试讲,感觉不是很熟练,还有许多要进步说的地方。 我联系了一下我武汉理工大学的同学,下午1点30左右在她(张静)的带领下我们提前到了答辩地点开始准备,3点钟开始答辩,来了接近20支参赛队伍有本科组和专科组的。除了我们组,其余的组全部都有指导老师陪同,我们心里感觉失落落的。 答辩下午3点开始,湖北省的答辩很奇怪,我们根本不知道答辩流程是什么。不知道需不需要PPT,不知道有多长时间的准备时间。 每次通知一个队伍进去…出来后下一个… 我们也不知道序号是怎么排的。不知道是按照打分从高到低还是从低到高,反正就是很茫然…看到其他学校的老师在指导、关心学生,就感觉学校怎么这么不重视啊,真郁闷。 B题第一组是海工大、第二组是三峡… 我们是第五组,才知道总共有七组。进去后,主评委(后来查了一下,他是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吴传生教授)很和蔼,告诉我们只有5分钟的时间简述我们的模型,还有5分钟的时间来提问。 5分钟的简述我已经准备好了,完成的也比较满意。在答辩前,我们已经将我们能想到的问题全部答案都想好了,所以我们几乎是不怕的。 可是往往悲剧就从此刻开始… 我们的论文从经济方面考虑世博会的影响力,建立了宏观(GDP)、微观(收入与支出)和局部(旅游业)三个模型。吴教授直接问我们:你们到底是研究经济还是研究旅游业? 我知道这个问题是不能够直接回答经济还是旅游业,所以就说我们的模型从粗到细,是一种思维的升华。 他紧接着问道:所以最终你们以旅游业为代表来量化这一影响力? 我说是。 他又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建立模型三,还要模型一和模型二做什么呢? 我心里很无语,这不是钻牛角尖吗?模型一和模型二是用来铺垫的,没有模型一和模型二,我们怎么能突然想到模型三。于是我回答我们不是直接就想到模型三的,是一步步深入得到了。 然后他说:就像你刚才说的,你们模型一和模型二可操作性不强。 我晕……我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唉!他就一直纠结这个问题,我真的很无语… 仔细想想,自己中间确实也有些话说的不恰当,我说我们做完模型一和模型二还有点时间,而模型一、二投入实际应用的效果不大(这句话说坏了…悲剧),所以完善我们的模型,于是我们改进得到了模型三。 唉!就这个问题,折腾了五分钟,然后我们就灰溜溜的出去了… 答辩非常的不顺利。 虽然一直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不错,在校赛的答辩中也很顺利,但是这次真正遇到了高手… 听网上其他人说问题很简单,但是我觉得老师问我们的问题非常难,涉及到我们整体的构思,我怀疑他是想把我们的论文推荐国家一等奖,但是我们回答的表现太差了,应该还是国家二等奖吧!千万别刷到省一等奖去了。 不过整体答辩过程中,老师态度非常和蔼可亲。真正的大师,给人亲切的感觉,半吊子大师,才让人生畏吧! 通过武汉理工的这次答辩,我看到了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的差距,也看到自身的不足。对于今天的答辩,我想说两句话: (1)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再给我一年的时间,明年我一定表现得比今年好! (3)多做好事可以积德,做梦有时也是好的征兆啊,呵呵…… 九、2010年国赛成绩的公布 从答辩结束后,自己就开始正常的上课了,由于前期事情很多,耽误了很多的课程,自己就经常去南书院、图书馆补课,期间也一直没有关心成绩的事情。 11月5号晚上,因为学院迎新晚会的相关事情在训练。训练的中途,周知打电话来了,老大说会不会是成绩出来了,我说怎么可能呢?应该是下个星期一才对啊! 还是老大强悍,真的是成绩出来了! 我们组国家二等奖,湖北省共有51支队伍获奖,其中国家一等奖17支,国家二等奖34支,不过我们学校成绩不是很好,只有我们一支队伍获国家奖。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开心,回想起一年多来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虽然说与自己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最少拥有了喜悦的收获。 我首先给陈老师发了条短信,感谢他对我们的栽培,如果没有陈老师对我们的论文进行指导的话,也许省奖都有问题,因为我们的模型确实一般般,优势就在于论文结构清晰、可读性较强。 然后我打了个电话给沈,告诉他这个消息。 训练完后回到寝室打开电脑,更改了QQ签名、登陆了数学中国论坛查看了相关帖子,登陆了官网下载了全部名单,全国一等奖有210支队伍,二等奖907支队伍。我明白,明年仍然需要努力,我们的目标是明年的国家一等奖! 知道成绩的那一瞬间,真的是非常激动,虽然命名知道自己就是国家二等奖,但是当公布的时候还是着实很激动,虽然不是国家一等奖,但已经满足了,毕竟做的确实不是很好,有许多要提高的地方,做好下一次更重要。 回想起我们在国赛中的曲折与不顺利,回想起3个人坐在一起没有话说的沉闷,我笑了,人生,有时真的是如此的奇妙,我们组最后一个有思路,却最早写完论文,也拿到了学校唯一的国家奖。兴许是厚积薄发吧! 十、写在后面 不管国家二等奖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成功只属于过去,失败也孕育着成功。我走过,我就是满足的。 数模的过程就是一种经历,只要自己有所收获,只要自己认真对待了,那么,就要相信,自己成功了吧,成功,不仅仅是否获奖,成功,是思维的一次升华,是一种成熟的态度。 我曾经多次引用《花开不败》一文中的一段话,那段话真的太经典了,今天,再次引用,再次用熟悉的言语感谢所有关心我们的老师、同学、朋友: 为数模奋斗日日夜夜里的一点一滴,也正如一朵一朵姹紫嫣红的小花,开在每个人的心里。也许不是每朵花都美丽得惊天动地,不是每朵花都香艳得惊世骇俗,也并非每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但那些花儿的确真真实实地在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绽放过一回,也确确实实留下过一些花开的甜香。这些花儿的影子连同奋斗的历程带给我们的是今天我们用来看世界的一双成熟的眼睛,充满理性思维的视角。这份刻骨铭心会影响着我们今后在人生路上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决定。
个人分类: 数模经验|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数模中国
winflycst 2011-8-22 15:34
winflycst邀请您访问数学中国社区 http://www.madio.net/?fromuser=winflycst
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数学中国
xiewinnie 2011-7-3 11:50
今天看到这个网站,心里很开心,呵呵。好好学习啊
个人分类: 学习|0 个评论
分享 数学中国
小企鹅 2011-6-15 20:28
每次进数学中国,看到好多资料都有种想下载的冲动,但是体力不够呀,只能适当的灌一下水,内疚了……
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祝贺数学中国获得2011年度中国垂直社区网站最具特色奖
热度 2 mnpfc 2011-5-24 09:20
祝贺数学中国获得2011年度中国垂直社区网站最具特色奖及备案成功!! 这个学期,先是忙于签约学校的实习工作, 两个月,基本每天都被安排了一些任务, 虽然就那么一点点,但的确是每天都在干活儿, 实习结束,已是愚人节过后, 一直忙于毕业论文,忙于创新试验项目的结项工作, 持续到昨天领完项目的经费,5月23日, 期间偶尔也有一两天闲暇的时间, 转了下武汉几个还没去过的地方, 武汉的交通,果断让我郁闷! 由于学校的网速不给力, 也很少上网了,自然也很少来咱们这个坛子了, 前一段时间来了一次, 打不开, 一看群聊天记录, 原来是在备案。 心中不禁惊呼, 又升级了!从2009年底到现在,貌似一直在不断的升级呀, 今天得闲, 上来一看,新版审核通过,还拿了个最具特色!给力!! 新版看着简洁大方,很舒服!颇有点学术的气息! 再说说这个最具特色,是对小帅、壮哥,还有厚积薄发等人的辛勤的付出的肯定! 也是对这个坛子的学术影响力的肯定! 祝咱们的坛子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也祝愿参加过挑战赛的孩子们都拿国一国二,拿不到的就去拿MCM一等奖,呵呵!
个人分类: 个人日志|1111 次阅读|3 个评论
qq
收缩
  • 电话咨询

  • 04714969085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诚征英才| 对外合作| 产品服务| QQ

手机版|Archiver| |繁體中文 手机客户端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194号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3 数学建模网-数学中国 ( 蒙ICP备14002410号-3 蒙BBS备-0002号 )     论坛法律顾问:王兆丰

GMT+8, 2024-4-26 08:50 , Processed in 0.340340 second(s), 44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