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52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7-9-6
- 注册时间
- 2012-6-21
- 听众数
- 8
- 收听数
- 0
- 能力
- 0 分
- 体力
- 1656 点
- 威望
- 0 点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751
- 相册
- 1
- 日志
- 10
- 记录
- 7
- 帖子
- 481
- 主题
- 84
- 精华
- 0
- 分享
- 33
- 好友
- 43
升级   37.75% 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7-30 20:32 |
---|
签到天数: 32 天 [LV.5]常住居民I
- 自我介绍
- 爱数学,爱运动!
 群组: Matlab讨论组 |
丘成桐(Shing-Tung Yau),男,1949年4月4日生于中国广东汕头,著名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克拉福德奖得主,获得有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之称的沃尔夫数学奖。! [# k+ {0 y I3 v, Q, i+ U. I
人物简介- k9 P, `$ f! _: K& E
丘成桐(Shing-Tung Yau),男,1949年4月4日生于中国广东汕头,原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1],丘镇英之子。著名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数学班首席教授。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克拉福德奖得主,获得有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之称的沃尔夫数学奖。1982年(33岁)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两个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之一。% K8 O4 j7 n4 z; k4 v- ]* \
人物生平
, o, R) S3 C S4 n 1949年4月4日生于广东汕头,长于香港。兄弟姐妹8人。后全家移居香港。14岁时在大学教授哲学的父亲过世,由母亲独力抚养成人。中学时就读香港培正中学。
1 N/ { U; @8 t 1966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
' K! |$ M9 j: x f b 大学三年级时,获Stephen Salaff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师从陈省身。4 X7 v/ c' H6 r" ]
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数学研究所作了一年博士后研究,然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了两年助理教授。- Y4 u7 L+ C% v: R9 o8 n( E
1974年,成为斯坦福大学副教授。2 b2 o5 X1 \0 ^; x( T
1979年,以教授身份回到高等数学研究所。
6 k2 M, T3 p. j/ P5 F7 C8 h! ~ 1984年至1987年,曾任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 W o, \' R. B7 S1 F5 ?! o 1987年,任教于哈佛大学。1997年,国立交通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
2 `/ N: C+ p! d' W8 g 2002年在浙江大学创办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 _5 }. U7 D/ y4 B
2005年,国立台湾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
% u7 P2 |( V: n" V( _# V 2011年,丘成桐被授予武汉大学名誉教授称号。5 l9 o6 k. n6 b* T
现任该校William Casper Graustein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数学班首席教授。& C, W" w$ Z0 a1 H
和太太育有两子,其子丘正熙曾夺美国英特尔高中天才科学奖第六十届决赛奖。
; ^; V8 j! U" S1 }人物故事0 `& k/ S; X) T3 a8 Q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S8 D: d2 o% C/ w% {4 w# ~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
, C" U" H) X/ n3 l 在伯克利学习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当年他只有28岁。也就是说,从入学伯克利到他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之间相隔还不到10年。在他作报告的那一年,陈景润先生也同时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
$ J% t' u7 Y3 x( O. V. {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2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
4 A- k9 G( s* U* t8 B 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 b1 V3 \1 Y3 k. g4 G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7 I. W" O; l& a. o0 |
数学是奇妙的,也是生涩的。即使是立志在数学领域建功立业的年轻学生,能坚持到最后并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谓这样一颗“晨星”。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对讲台下唯一的学生悉心教诲。这唯一的学生,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学习一年后,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文中巧妙地解决了当时十分著名的“沃尔夫猜测”。他对这个问题的巧妙解决,使当时的世界数学界意识到一个数学新星的出现。9 ?: w6 b* D1 X( ?4 f7 ^" E; D
1976年,丘成桐被提升为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1978年,他应邀在芬兰举行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做题为《微分几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学术报告。这一报告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微分几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这之后,他又解决了“正质量猜测”等一系列数学领域难题。1 b/ O0 R( Y6 U
丘成桐的研究工作深刻又广泛,涉及微分几何的各个方面,成果累累。1989年,美国数学会在洛杉矶举行微分几何大会,丘成桐作为世界微分几何的新一代领导人出任大会主席。
/ }4 V, g( [9 ~: u. _' ` 命运是公平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但这并不会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Q' Q" Y4 e$ F2 Z+ n
丘成桐对中国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要为中国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b/ z& ?+ Y1 G; [- R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0 _5 {% u: Y5 Q4 z k+ i; n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因为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他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2 t, M- o O! m. E 陈省身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蕴含着的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O: V6 t9 S |0 i. }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9 t% \* T; W/ Y8 J' g3 }4 C
主要贡献& D& ^3 g) g! f% R) s! @
开创几何分析
5 ~- \+ i, D! I0 Q 丘成桐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应邀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的一年中,他结识了许多年轻的世界一流数学家,完成了两篇论文。1972年秋,年仅23岁的丘成桐应邀来到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担任副教授,又完成了几篇论文。在1973年美国数学会举行的微分几何大会上,丘成桐做了三个学术报告,以卓越的能力和杰出的贡献,向数学界显示了自己在微分几何领域的领先水平。这一年是丘成桐数学事业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题为《完备黎曼流形上调和函数》的著名论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篇文章是他数学生涯的转折点。实际上,该文奠定了他应用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技巧。
' H# j8 t9 a( i) ~% m2 k对“卡拉比猜想”的证明+ t ?2 _1 u- _
丘成桐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工作是对“卡拉比猜想”的证明。他是在1976年底用强有力的偏微分方程估计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在解决“卡拉比猜想”的同时,他还证明了负定第一陈类的紧克勒流形上克勒-爱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3 q$ g/ _7 s" M7 W+ W2 Q4 C
创建数学中心
) o' b B+ J; V6 p 他在两岸三地创建了4个数学中心,他创建数学中心的目的就是为培养中国的一代年轻人,他把它作为自己一生事业的重点。我现在看他每天忙着待人接物,其实很多目的是捐款,希望能够为国家省一些钱,用富商们的捐款来培养中国的年轻人。丘教授的目标就是希望过5年、10年能够再培养出几个朱熹平。3 r9 r- N9 \- U4 F! N) `7 x/ {
创办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
" U8 m# J/ x1 g: A+ {# J/ X7 H 1998年,丘成桐创办全球华人科学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顶级盛会—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让无数海内外数学家受益。: y z1 O* J9 s. s5 d, j0 r
我们从仰望他的无名学子,有幸成为他的弟子,又成为他的合作者和朋友,近20年的交往让我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与日俱增。做学生时我看到波士顿的科学博物馆里数学馆的墙壁上镌刻着几十个当代伟大数学家的名字,其中有3个中国人:华罗庚、陈省身、丘成桐。我想丘教授的名字刻上去的时候才30几岁。到如今想到几何,想到物理,想到中国的科学,当今世上任何一个数学或者物理学家都会想到这个名字——丘成桐,一个镌刻在数学史上的中国人的名字。. O) w0 l" P$ k; I. @* ^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中国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g& n4 @- f Z' v1 I1 ~
荣誉5 e# ?! K" b0 T
获奖
3 R* l8 s% H9 i. h 2010年,有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之称的以色列沃尔夫数学奖: S3 h" |. [: i+ |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0 A" Y) q+ M" Y' m5 n9 i" I; L 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 p6 }* l6 ~- h( V' R5 f 199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德奖) ^, p% ~2 P$ d( y
1991年,德国 Humboldt 基金会研究奖
- m* }9 }' v* K) `) K 1985年,麦克阿瑟奖
; w( b6 l* a# s2 [: U# C 1984年,《科学文摘》评选的美国100位40岁以下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Q0 |9 H4 Y1 a3 A! {
1983年,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Fields)奖
, s3 E8 N+ G/ t+ m6 f Y 1981年,美国科学院 Carty 奖
4 o# x' C+ ^1 u3 d+ o1 T 1981年,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美国数学会韦布伦奖! [. z' G& h! E
1980年,John Simon Guggenheim 奖9 H, k7 } ~2 j% A6 A3 I
1979年,美国加州年度杰出科学家8 o4 M; G9 c$ e; c
1975-1976年,斯隆研究奖; B, _$ \) F4 x7 l) D$ N
院士
0 V: b$ h3 p) `* b5 f 2005年,意大利 Lincei 科学院外籍院士
4 S' E) y. _ U& ?+ _! e 2005年7月,中国国务院华人事务办公室顾问组的海外专家
' A# ]$ u% T' M% f/ H' e! U9 Y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0 @/ F7 t/ f: E. L( _) X
1995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g- M" F$ {# P( J4 Q 1993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P+ n7 H" A, `2 G; t8 O" [
1993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3 F2 f, B7 s$ P" q) l1 C
1990-1992年,美国数学理事会成员8 q# p7 g2 O; T1 b2 Y
1989年,美国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 \9 Y0 u' |5 Y# ]; Q, S2 i2 m4 L
1989年,美国科学院数学科学委员会成员
% A0 X6 k- O5 j2 J 1985年,美国物理学会会员% w( e+ A6 K. j& m
1985年,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成员
5 l- r/ C/ S3 T% [) J: V3 @ 198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d) ~3 |, O4 Q8 k+ g/ {% ^+ C
1983年,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 p! w4 V* l9 P" k @ 1982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 C4 A' m: W# H% d% f3 ~
1980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
- A4 G( l: X& O% x 1971年,美国数学会会员9 U; @/ e/ U7 S4 }- l/ d" b6 J
哈佛大学名誉博士;
6 v7 ~; j/ S, y7 K" t 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 T! \: V8 w4 c2 T. J+ v D2 a. i; K6 f 丘成桐已囊括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这三个世界顶级大奖,历史上仅有两位数学家囊括这三大奖项,另一位是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 x) y: c# F& |( K9 w; n5 W, k
丘成桐得奖还为沃尔夫奖创造了另一佳话:他是继自己的导师陈省身之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
" n4 x/ r5 w; ^5 g% O7 W炮轰中国高等教育弊端: n I3 m- {# D O
经典言论
7 Q2 r; w9 U3 I5 F7 w" e 1.中国高校的学术风气已到了非惩治不可的时候,否则中国科技的发展将至少退后20年。
4 A* q, B. c: M3 V8 P+ S 2.许多老师和教授只懂得讨论第三流的问题,学生不会钻研出第一流的学问。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
- A( R [7 F. W) m) u" U 著名华裔数学家、菲尔茨奖得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2010年8月3日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讲。在题为“论高等教育”的演讲中,丘成桐不仅回顾了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更痛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存在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研究与教学脱节、行政管理官本位等七大弊端。; V N9 J% t" h$ e% ^' L
丘成桐旗帜鲜明地反对大学为了获取经费支持而服务于利益集团。即使是为社会服务,丘成桐同样坚持大学应当具有独立性,“大学一个重要目标乃是提出和解决社会需要的问题,而不是社会某些利益集团要求的问题”。" y/ p; i/ O, P& o R( m
中国大学热衷于政治与学术挂钩,很多名校以出了多少个政府部长为荣,丘成桐对比了美国名校的情况,“美国顶尖的学府同样渴望其学生能当上未来政府的要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它们还有很多不同的重要目标,在科学、文学艺术、工程和医学上的创造发明,比培养官员更为重要。”
8 e$ h2 U: e+ N! |6 s ^ 丘成桐批评中国学界专注于人际关系多于学术成就。他批评中国学界目前的现状是,“教授们在一段时间内已感到韶华不再,他们不愿意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年轻的教授,都以得到海外来访教授的赏识为荣。创新已经不是作研究的首要目标。”% ~+ J7 z: i+ I# _# l7 x
中国教授从基金中得好处太多“对很多中国教授来说,失去基金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丘成桐格外不满中国的科研基金评审制度,他认为症结在于利益之争,“在国外,一般有终身职位的教授,从基金里拿到的好处不会超过二到三个月薪金,其他都是用在研究方面;而在中国,从基金拿到的好处往往比自己的薪水还要多好多”。# ~0 G+ W$ i/ J
其次,基金分配掌握在一小部分院士、政府官员和大学行政人员的手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学术界的争执。虽然行政管理部门倾向于采用某些看似公平的定量方法(如按论文的数量、SCI引用的频数等)去为研究打分,甚至要求每所大学的教授填表去评估其他大学。但上述做法“既耗费大量精力在繁复的文牍工作上,又使原本已够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效果值得怀疑。
; t% {# {3 j# Y3 A4 d1 r6 E" _+ t `# S 那么能否可以引入外国专家评审呢?“(现在)中国的一些教育与学术机构往往以外人不了解中国国情为理由,拒绝让外面的专家参与评审”,丘成桐说,“这种看法,我看是不符合科学不分国籍和种族这一科学精神的……让人怀疑他们是否怕研究的细节为人所知,或是希望保持他们对基金或学术事务上的影响力。”
6 s( o, B0 D: K5 e& O9 p- X中国大学由官员和院士管理
3 J7 h7 X) m) o' ]3 s% l “现在的中国大学是由官员和院士管理,整个大学受到他们的管制”,丘成桐认为这种管理体制并不利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他提出,“几十年来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很少来自政府控制和管理的研究。大部分发现都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思想和计划,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而且往往是无意中得到的”,因此自由的学术环境在科学创新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要可充分、自由地选择研究项目,即使研究理念、方向与众人不一样也不会被横加干涉。可惜在今天中国的科研体系中,如果真有此特立独行的教授,可能他的研究工作会遇到很大的困难。”4 N, F- T4 U2 ]4 U
与科学家不自由相关的正是“官本位”思想作祟,“在中国常常是这样的情况:当某学者完成出色的工作后,最常见的奖励便是将他提升为系主任或研究所长,不久之后更升迁为政府高层。这些出色的学者当了领导之后,肩负行政重担,文山会海、上下级的迎来送往、政府定期听取他们的意见等等,花去他们不少时间,常常令他们繁重得透不过气。”
$ ]* K5 y* E- U) G; O! m爱《红楼梦》的数学家
7 [2 g/ z/ V7 {7 I6 G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并没有挡住听众的热情。能容纳800人的上海图书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f, S, {2 \) c
白衫灰裤、花白头发的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坐在台上,朴实温和。作为2011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文化讲坛在上海图书馆的首场讲座,丘成桐拉开了这场文化盛宴的序幕。
' |8 R# l7 g, W |6 ?4 H1 n& y: F“情感的培养对做大学问至关重要”
9 r. v0 ]. _( j- c “我年少时,并不喜欢读书,与同伴在一起,乐也融融,甚至逃学半年之久。”一开讲,这位说着浓浓广东味普通话的老者,仿佛又回到那个“在元朗的平原上嬉戏玩耍,也在沙田的山丘和海滨游戏”的少年。5 S( S" f$ A" H/ |2 ~
“在这期间,唯一的负担是父亲要求我读书练字,背诵古文诗词,读近代的文选,也读西方的作品。”但是,年少的丘成桐却极爱阅读武侠小说,从梁羽生到金庸的作品,他都看了一遍。
7 X$ O" k7 A3 t9 m( x: N0 Q 由于父亲认为这些作品文字不够雅致,丘成桐只能偷着读。而《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则是可以公开阅读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很快读完了,但《红楼梦》只看完前几回,就没有办法继续看下去。/ K5 g6 D1 \: X& Q& [8 w& a$ E
父亲的去世,改变了丘成桐的人生道路。: o' `) _! }$ q+ F- j
“父亲的早逝、家庭的衰落,让我与《红楼梦》中的情节产生共鸣。”丘成桐开始欣赏和感受到曹雪芹深入细致的文笔,如何丝丝入扣地描写出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悲剧。
/ r# X, h1 [- ?, K: Z, k0 O 40多年来,这部伟大的著作时常被丘成桐拿来翻阅,他也常常想象在数学中如果能够创作同样的结构,是怎样伟大的事情。, ]+ d ~) K- Z
“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的一部分。”丘成桐说正是感情的波动使他做学问的兴趣忽然变得极为浓厚,再无反顾。; H) ? B+ A. w# [9 \8 x$ }2 V
“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每当遇到困难,丘成桐总会以韩愈的文章加以自勉。
) D2 V5 |" x- c" a9 O “凡人都有悲哀失败的时候,有人发愤图强,有人则放弃理想以终其身。”对于丘成桐而言,文学使他拥有了面对困境的力量。* G q0 S; m/ [: f1 H1 c
0 j" u8 m( _. }# B9 g: f- B7 f“好的数学应当能接触到大自然的各种现象”
# `8 `& o$ h; ^2 z 在丘成桐看来,有些定理使人喜悦,言短而意深;有些定理却能引起一连串的突破,使人对数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 h& ]) B- h% m+ U) g) C9 M 做研究生时,丘成桐决定将让几何和分析表现出它们内在的美。在同事的合作下,丘成桐逐渐将几何分析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学科,也解决了很多重要的问题。& W/ D% Z+ a9 V7 a: L2 B. W+ W
“这是一种奇妙的经验,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很多细致的推敲,然后才能够将整个画面构造出来。”8 _# k, G( g+ M: W
深得文学之美妙的丘成桐,时时将其与数学相类比。他认为,从数学的历史看,只有深度的理论才能够保存下来。千百年来,定理层出不穷,但真正名留后世的却是凤毛麟角。& F1 ^' {9 f! W* e. F
数学创作也如写小说,总不能远离实际。“当下有些学者,一味追求在SCI上刊登文章,以寻求资金资助。但其发表的内容,并无实际意义,那是很不幸的事情。”7 r& e$ c" R5 h0 [$ h$ J% x
“好的数学也应当能接触到大自然中各种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才能够传世。”丘成桐说。
) Z1 e( H' K. ^; {“科研虽要付出代价但却快乐无穷”8 p! h# V+ |3 r5 \3 D/ d
精彩的讲演激起了在座听众的共鸣。一位高中生向数学大师发问:“如何才能学好数学?”! d( x; |4 r3 @1 ]' x" _8 r+ i
丘成桐坦诚地表示:立志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如何做好学问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找到方向后,还需要能挖掘好的问题。
8 k4 v. B3 H2 N, Y% Z$ j% b& ] 丘成桐说,“修能需要浸淫于书本,从听课和师友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哪些研究方向最为合适。找到理想的方向后,就需要勇往直前。”7 q9 a q7 Z# c# o
他也喜欢看《史记》、《汉书》,善于做决断就是丘成桐从阅读史书中获取的宝贵财富。
$ y* C7 }$ d) d/ S+ Z “历史的事实教导我们在重要的时刻如何做决断,复杂而现实的历史和做学问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历史人物做的正确决断,往往能够提供选择的指南针。”
( t8 g+ {8 L! C; `/ Y! L5 O6 s; [3 ] 王国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人生境界时常提醒着丘成桐,如何登高望远,历史的教训很有帮助。6 B1 Q! N/ K! i: T4 p! s
充沛的感情,强烈的好奇心,是探索未知科学的驱动力。“科研虽要付出代价,但它的快乐无穷。”在探索数学的人生道路上,在阅读经典文学中,丘成桐自得其乐,找寻心目中宇宙的奥秘。[2] U# m1 K6 q* S6 y
丘成桐中学数学奖(丘奖)8 i1 c- i+ h7 A% K5 i8 Q
奖项介绍
( B: a7 x8 f+ R1 \5 v2 T; o% L! O 2004年,丘成桐首先在香港成立了针对香港中学生的两年一届的“恒隆数学奖”。2008年,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先生和美国坦普顿基金会的支持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正式成立,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颁奖仪式已分别在2008年10月、2009年12月、2010年12月举行。
: i2 e" F* v$ \! L 该奖的目的就是鼓励中学生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有国家民族的中学生都可以参加该比赛。5 e6 N9 K" |1 C4 M" k' x* f H. k
奖励办法2 N7 X5 A4 a8 x. S: H+ x
奖励金额(人民币)
- o2 j% ^- I6 R4 x" w' t. { 分赛区入围奖,每个赛区大约10个队获奖,选出5个队进入全国评奖。4 i7 ~: W3 F$ A4 Q5 K' m
全国总决赛,奖励大约10个青少年数学团队,面向全球的华裔中学生。其中
* F- D5 U1 P" [; v (1) 金奖一名,奖金15万元;
5 \) i2 G; i9 |( i3 ? (2) 银奖一名,奖金10万元;
3 {. ~* }1 y9 P# w (3) 铜奖三名,奖金6万元;; c: n. Q3 r7 I C2 n9 `5 i
(4) 优胜奖五名,奖金3万元。
9 @1 {0 x0 F9 N* }$ _ 上述各项奖项的奖金由参赛学生,指导老师和所在学校共享。指导老师和所在学校分获奖金的15%。余下的70%奖金由所在团队的学生获得。' i0 ]$ I' m" \. U: g8 C9 c
如有需要,组委会主席将出具用于入学目的用途的确认函,评语和推荐信(例如大学入学申请)+ U9 U* d3 e$ {: ~& f' t5 ^
根据每年各个研究分支领域的质量和关联性,还设置“保险精算师大奖”,奖励金融数学领域最优秀的研究报告。5 X9 @& u* K; h; D* \9 L8 ^1 J
组委会将承担获奖团队在参加答辩和颁奖典礼期间的差旅费,住宿费,旅行费用。 |
z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