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 第二阶段特等奖 1316队 获奖感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数学中国的工作人员及其他数学建模爱好者: 你们好! 我是第六届“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二阶段特等奖1316队队员田小雨。今天能代表参赛队友在这里发表获奖感言,我感到无比荣幸。在这里,我要感谢“数学中国”提供给我们的比赛机会,感谢“数学中国”工作人员及阅卷老师的辛苦付出,感谢我的队友陈佳佳和陈庆畏的陪伴、坚持与努力,谢谢你们! 我自认为是一个“资深”的数学建模爱好者,因为我在大一的时候就加入了学校的“数学建模协会”,在优秀的前辈们的带领下开始研究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数学中国”这个神奇的网站,包括后来对网络赛等相关信息的了解也是从网站以及“数学中国”的相关QQ群得知。参加这次网络挑战赛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体验数学建模一类的竞赛,后来我又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如今,面对类似于三天一夜的磨练,我已不再畏惧,甚至感觉和小伙伴一起熬夜做题真的是幸福! 每一个“第一次”都具有启程式的意义,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初来的勇气与坚持。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比赛,而且我所在的学校只有我们这一支队伍参赛,我们没有比赛经验、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其他同学可以交流思路,所有的比赛规则、赛题想法都是靠我们自己一点一点思考、摸索、理解。因此,我们并不是抱着必胜或者要拿大奖的信念,过程中只想好好体会题目要求、一点点完善思路(基本上是想到啥就写啥),更是想感受一下数模竞赛到底是什么样的。 通常,人们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往往都会被自己曾经的努力感动,我也不例外。因为比赛的时间是5月份,比赛结束就把精力放在了其它任务上面,后来10月份答辩(那个时候我已经参加完校赛、国赛),回过头看自己当初做过的题目、写过的论文,虽然挑出了里面的许多毛病、错误,但还是被当初那股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不惜多写几句话的劲头给感动。所以在这里要再一次感谢“数学中国”提供的难得锻炼机会。 在三个人合作过程中,摸索到适合自己队伍的方法,这个我认为最重要。我们三个人有两个来自计算机学院,另一个来自理学院,两个女生一个男生(这种“两女一男”的模式也可取),我们组的主要特点是陈佳佳编程能力超强,陈庆畏数学功底深厚,我平时喜欢写作,因此写论文还OK。做题那天,我很早就醒来,拿好前一天晚上收拾好的书、电脑等奔赴活动室,到那里发现队友们已经在等我了,原来他们比我还激动。后来拿到赛题,大概浏览了A、B、C三题,经过讨论我们选择了B题“流行音乐发展简史”来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这道题会更加注重模型的建立,因此,在建立模型时我们三个队员共同讨论后才确定模型。编程主要由陈佳佳负责,这道题目用到了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等工作,查找资料及论文部分由我们三个人共同完成。至今我若仍很满意这种模糊化分工的合作方式。虽然有前辈告诉过我在比赛时三个人分工明确,要分别负责建模、论文和编程(也就是111模式),但考虑了我们队的实际水平之后,我认为这种方式不适用于我们自身,比如建模这块,模型是一篇论文的精髓,接下来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所建的模型来进行的,对于没有很多建模经验、彼此之间还没达到高度默契的我们三个来说还是一步一步商量着来做更靠谱。一次次讨论、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完善,有了进展,我们互相告诫要再接再厉;陷入困境,我们就互相鼓劲继续加油。虽然做题很枯燥,但是有人陪伴着做题反倒感觉不孤单、蛮轻松! 大学里,我个人很注重健康的作息规律,但我把人生中第一次熬通宵献给了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一次熬夜确实很兴奋,感觉自己成了“大忙人”(哈哈),最后一天晚上我和队友一起重新审阅了论文,确认妥当后,我又把摘要翻译成英文(考虑到英文摘要可以加分),之后又重新看了一遍论文,感到满意!当所有的工作完成之后,已经是深夜3点多钟,外面走廊里黑黑的,静静的,忽然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涌上心头,感觉很好。 后来收到了成绩,“特等奖”的荣誉着实让我受宠若惊,这让我明白真心付出就有回报,也给我接下来的比赛增添了信心!感谢组委会老师们对我们的肯定! 我曾给学弟学妹们讲,数学建模的东西很高深,不是我几句话就可以讲完的,更多的是要靠大家自己去感受。做数学建模,一部分靠实力,一部分靠运气。“数学中国”确实是一个很强大的网站,里面的信息很及时、资源很全面,也方便下载。我参加过南京高校数学建模交流会,发现数学高手们都很喜欢这个网站。今年,我成为了学校新一届的数模协会会长,我也把这个网站介绍给了更多想要学习数学建模的学弟学妹们。我相信他们在数学建模这块会比我有更好的成绩,加油!
! L8 M/ K. Q+ l! P8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