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A+ ~0 ~/ E) z1 ?0 X" T. k% r2 z- W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在汉族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都是非常传统重要的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 y) e4 d" m- |/ M: B
节日起源
! @( _% {2 e/ M0 C* ]& y0 v/ q
9 U0 W( `4 Z6 [, u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9 `4 p: G# D$ |* \; p; \7 F
纪念平吕
" r& V" W* H& c$ h/ S; x! s. U
2 \ q, H3 ]) v& Q6 _) }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 ^' t* I- d( M1 B+ B' W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C( G% p' w/ W6 e! N1 Q ?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 c/ e2 P0 z6 Y# B: p& G7 e n' y6 |# {0 F; C+ b9 ?" Z$ L
节期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3 E+ X) z/ w; z8 X+ @# R, x$ M( _
元宵灯诗
# }' a; }2 S: a3 |3 ?+ z- i" D
6 F% a. y% V5 J5 o6 j! S3 ~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
) O; S7 d% K! R" V# Z' b. n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5 `, w* @& e8 ^2 y2 Z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2 G1 X' ]6 @3 m, O8 U2 a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 m6 z H+ |% D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 [" L9 w6 F; }9 d7 M/ V% ^0 p4 G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5 Z/ E6 ^6 Z: T- [7 o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 Y' j. F$ Q# I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 F6 k3 ?5 M/ P% T; n, _
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 U P6 {' T* G: c$ }; y4 Y* i 元宵节祝福语大全
+ [/ H6 O6 X$ k" _
* I( z* P! S) v6 Y& d7 a, Q 元宵到,元宵闹,花灯猜谜生活俏,思念此刻在欢跳,祝福立马来报到,好运特地来关照,幸福常伴常微笑,欢欣袭来欢乐傲,万种如意陪元宵。元宵快乐!
3 Y+ Y0 F x# y
元宵节送你十个元宵O※O※O※O※O※O※O※O※O※O,代表我送你的十个祝福:一开心二快乐三平安四幸福五好运六发财七如意八吉祥九安康十团圆!
" L+ N k6 ?" y) D- s( B: k 在这彩灯如昼的时节,我们一起相约黄昏后,今晚我要让你成为最幸福的人儿。
4 p. c# A) z! M* q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馀欢。
5 ?( F3 {. T$ R9 a9 X 月儿圆圆,载着无尽的眷恋,春风渐渐,送去真挚的情感,愿元宵节夜晚,你潇洒美丽如愿,生活五彩斑斓,幸福与您相伴到永远!
& y8 }( r" J5 }. m9 [ 美好的祝愿传到你的手机,在元宵节到来之时,愿你全家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美美满满,快快乐乐,和和美美,幸幸福福直到永永远远!
- \; l+ k7 z" R2 v M9 | l* [ 元宵鼓鼓,幸福满满;元宵甜甜,快乐绵绵;一年一度元宵节,愿一条信息带去我对你美好的祝愿。在这美好的时刻,祝你合家团圆,幸福美满!
' f% G/ c6 _3 j( @! Z6 `# M
元宵节,赏花灯,照的心里亮晶晶;元宵节,闹热闹,幸福好运随春到;元宵节,吃元宵,乐的你呀呱呱叫;元宵节,送祝福,健康吉祥到你府!
6 {( p" x; l3 l' S 年过完了吧,人跑烦了吧,钱花光了吧,心也疼了吧,短信少了吧,没人理了吧,野不成了吧,老实上班吧,幸亏还有我预祝你元宵节快乐!
/ E1 t* c+ ?9 R! t" Y
天上明月寄相思,地上汤圆寄团圆;天上繁星晶晶亮,地上彩灯换色彩。又逢一年元宵节,温馨祝福送心田;健康吉祥送给你,愿你梦想都实现。元宵快乐!
& V4 b5 K3 o+ ?, a1 S. x
5 N9 m5 z2 L4 t0 g& y7 Z1 H( Z 时间过得快,忙里又忙外,刚刚过周一,又要过礼拜,才问春节好,又向十五迈,平时问候少,思念却常在,元宵佳节至,请受我一拜,愿你佳节吉祥愉快.
$ f% |! z: k)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