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05] , g( c8 b$ `5 M, z+ P+ [& }& I. H$ G- K) b
走自己的路,不盲从国外 - @0 K D! Y4 y
, f; V$ D# q) R+ [
3 m2 g: v$ F8 T3 ]- O8 r& k“国内过分依赖海外学者,唯他们马首是瞻,可能会错失良好的研究机
0 S! y+ n3 M6 h) J会。中国产生世界级大师,必须探求自己的研究方向,走出自己的道 3 f0 ?8 O1 B1 r
路。”2003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
5 g# h6 B1 W8 [. i3 ?1 ?" o授,今天在科技奖励国际论坛上发出的肺腑之言。 2 W. l: w( ^, d9 x. ]* H- A7 K" c; |
5 |5 o7 T) z6 m4 ?* N4 [去年数学界的大事,要算是拓扑学中的彭加莱猜想可望解决。解决方
8 r* j7 W9 z% b2 ^7 L9 c V案是由俄国人普雷尔曼(Perelman)经过7年时间,基于对理察*汉密尔顿
7 k# B4 \' S4 L4 z: G4 _6 i* c(R.Hamilton)方程的研究提出来的。丘成桐说,他与汉密尔顿是老友,早在
) J$ U, ?# ]' ^: g- E+ k8 ~1996年,他就了解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回国后,他急于告诉同行方程的价
% e* U$ p) \. A' w! d值,并指出顺藤摸瓜,定会结出硕果,还让两位在香港的博士生,专程到 0 c1 c2 G) W# E; H/ }: c! f
北京组织有关的研讨班。
* j, @4 _) X# r/ D
" f2 H( k/ k% G$ z m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在北京的专家却听从旅美数学家的意见,认为汉
2 l6 N: O" u6 f9 M! A密尔顿的文章太难懂,念后不划算。因此,不顾一些优秀青年学者的意 " f2 r8 T# P/ Q" V/ U
愿,硬把研讨班转到别的研究方向。本来一个好的研究机会就这样在盲从
: ^! {. j1 w9 ^( `0 g- w6 b中丧失掉。 1 y' h9 j% u+ h) n& s) l+ g% F2 g' c
6 k% {: a4 T* M% ^! c% Z1 t6 N! }更令丘成桐倍感惋惜的是,中国该领域的专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1 m5 _- d6 c! _' S( G h c: Y& S
在他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研究,并在美国做了一些演讲记录。许多中国数学 4 t* H. @* d7 z3 F* P3 C
家阅读并撰写了大量论文,然而,由于炮制论文的驱动,他们仅研读了易 1 M5 s$ F( {/ C% v7 |5 I7 N$ _
懂的部分,其它的就弃之不顾,这样自然难以形成中国自己的研究方向。
9 w" S" A0 F* t# X* c丘成桐说,论文数量的多少,可以视为研究的指标,但过分重视文章的数
2 d' G; _" I( @; O* H N& q量,对研究产生的负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 @/ S! G( X _! _. W4 C9 l9 X0 X
5 i! W# S3 n" @# C c
据他介绍,中国人发表数学论文的数量,已从1990年的6.1%%上升到
! l U7 `( y9 k- }- j2002年的10.4%%。但发表在一流期刊的文章凤毛麟角,能在数学研究中开拓
( D) H ^# l5 A某一领域,或指出重要方向的,更是寥若晨星。而在五十年代末期,华罗 * m2 Y0 N9 |: R% ^$ ]+ E! ?
庚、冯康教授开拓某些领域,坚持自己的道路,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他告 & u" c1 I$ U2 |- ^) \& `
诫基础研究者要勇闯新天地,一旦决定重要的方向,便一往无前,不管是否 ' h! `" r$ w# Y+ Q7 z
能发表大量的论文。 ) i; r" E6 x3 G9 k1 g @
6 _) l( D4 q4 n4 t$ H4 U; _3 D
当今中国数学界面对的难题,是缺乏世界级大师。为解决这个问题,
# D4 P( S0 O/ l( b8 h当下许多大学竞相向海外招揽名教授。丘成桐认为,这些教授大都任教于
+ U" b8 ]; j1 O* k6 ?" B1 [海外,他们不可能全心致力于中国的学术发展。“学术上的带头人应该让 9 U: m5 T7 J$ l
国内的学者来担纲,或者邀请那些与中国并无渊源的学者来华,形成一种 / a: W' D& V; z* A, c: Y' f/ I
真正的国际化气氛,把中国的科学提升到新的境界。”丘成桐说中国应吸 0 k6 z0 }4 I: L
引更多非华裔人才来华工作。
p) o4 k: K0 J+ x( ~; y% H
1 K' A- M" J6 E& V对于如何使中国成为研究大国,丘成桐建议成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6 m: [+ s- x4 P/ o; n8 p式的机构。他说,当年爱因斯坦及其他伟大的理论科学家,便是在普林斯 5 Y* g: W- c9 z9 n' z" K8 Y
顿进行研究,终其一生的。这个研究所必须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在其中长
1 _/ u- k6 ]2 E7 ]( z& a6 L! z期任职的必须是学术上的殿堂人物。实现这样一个设想,丘成桐认为以中
x) u/ W3 E9 }/ |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可以做到,但是使科研人员安心做学问、吸引世界人才
9 \/ B0 E7 L3 j9 j r3 V6 J9 T- X的环境还尚未形成。 ' A* G+ P# l7 J! _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