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时间
- 323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6-3-13
- 注册时间
- 2011-12-12
- 听众数
- 6
- 收听数
- 0
- 能力
- 0 分
- 体力
- 3909 点
- 威望
- 0 点
- 阅读权限
- 60
- 积分
- 1460
- 相册
- 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560
- 主题
- 20
- 精华
- 0
- 分享
- 0
- 好友
- 97
升级   46% 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15-4-3 00:06 |
---|
签到天数: 367 天 [LV.9]以坛为家II 2012挑战赛参赛者
 群组: 学术交流A 群组: 第二届数模基础实训 群组: 学术交流B 群组: 认证人才交流群 群组: 数学建模认证项目实训 |
之前曾经在该板块转载了一篇关于张瑞祥的访谈,来自《数学风采》。主要讲他对于大学里竞赛和数学的看法。这次又在博士数学论坛看到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北京大学本科生张瑞祥未毕业就被录取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发帖者yuwei.3 U# N: ?( B' ^: R
把帖子转过来,仰慕下大神,同时也希望热爱数学的孩子们共勉!( W6 K# v6 Q- B5 O a2 e: X- O% \
+ B4 ?/ A) k4 [4 @
人物简介:张瑞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8级本科生,2012年第八届学生五四奖章获得者,在数学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国内奖项,学术研究成绩突出。曾被两次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一次评为北京大学三好标兵,获得过北京大学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廖凯原奖学金、北京大学星光国际一等奖学金、北京大学明德新生奖学金等。, c2 `" w9 a8 X$ B/ i
6 N. |/ {9 Y3 c4 O& Z! p2 H# j
. _* ~ a8 j! [7 @9 H他,于举手投足间时时透露出镇定与沉稳;他,于谈吐言语中处处传达出谦逊与严谨。他有着平凡的外表,也有着高深的数学功底;他有着平和的态度,也有着数不清的荣誉。提起他,大家都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他就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学术骄子——张瑞祥。# J# D7 q& V, A! x- G! T
/ a7 S! b, m7 C+ M" R
! R$ ~. a) [( ~ a: r9 W% d 数学——永恒的美与梦想
]7 g k: \+ {5 j* T# [
. K0 n1 a6 o6 Q4 e$ d- W/ k& u数学,是他最耀眼的勋章。从小就喜欢读数学趣味故事的张瑞祥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强烈的兴趣激励他在数学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从高中竞赛到国际大赛,从北京大学到普林斯顿大学,他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是兴趣与汗水的结晶。因为兴趣,他将数学看做人生梦想;因为勤奋,他把梦想变成现实。
# _/ @7 a3 `5 Q. b2 w & h3 J% X Q2 c1 d" K% T6 P1 u
作为2008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和当年中国代表队队长,早在刚进入北大时,张瑞祥就做出了数学领域的原创性成果,论文“On the Number of Ordinary Circles Determined by n points”,并于2011年发表在《Discrete and Computational Geometry》杂志上。他还参加了本科生科研,完成了《从椭圆积分到Hodge理论》的结题报告,其中除详尽的历史性回顾外,更包含了他贡献的“SO(n)上调和形式的显式表达”部分。出色的成绩加深了他对数学的挚爱,现在他的研究方向是调和分析,正在做的科研关系到这个领域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限制性定理及其应用。优异的科研成绩和专注的科研精神让张瑞祥得到了导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严谨求真,勤于思考,善于自学,让他取得了学术上的成绩,也帮助他赢得了他人真正的尊重和敬佩。2 Z' m3 P5 S+ h% w( V/ t0 W
0 D/ L0 P- ^, R5 b2 Y6 a z1 [精于治学,勤勤恳恳。张瑞祥始终保持着一颗热爱数学的心,他已经学习了大量和现代数学密切相关的课程,其中许多都是研究生甚至科研级别的,但他仍坚持不懈地努力。由于学术上的杰出表现,他已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多所知名学府的博士学位项目录取。最终,因为对Peter Sarnak教授和Jean Bourgain教授的解析数论与调和分析这两个方向感兴趣,他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将在本科毕业后去那里攻读基础数学的博士学位,在数学大厦上继续攀登。
z. |1 y/ i6 E! \; d; V
0 {% w& m! b3 b/ Z谈到研究数学的感受,张瑞祥微笑着说,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自己本认为正确的想法,在历经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思考下,最终被推翻,这时候一定不能被自己的失望与沮丧打倒。而是要坦然接受错误,重新思考另一种观点、试用另一种方法。没有任何数学成果是一蹴而就的,大到数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小到个体对一个数学问题的求解,都要经历漫长艰辛的探索过程。虽然偶尔会灵光乍现,但灵感依旧来源于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正是这种反复推翻又反复重建的过程锻造了他抵抗诱惑的能力,增强了他对科学的专注与热爱。数学研究中,这种长期建立观点——推翻——重建的过程,使得他在生活中对不同的观点也能很好地包容、尊重和理性地看待。 Z6 n2 n2 R; J
2 S/ Q ~* d& c! N7 f2 a
数学给张瑞祥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坚持、耐心和包容上,还体现在对事实的求证中。当被问及一些他不是特别熟悉的事情时,他会直言:“这个事情我没有深入调研,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本质,不敢妄加评论。”这种始终保持理智的头脑和谦逊严谨的态度,实属难得。' Z) i; }8 ^. r' g, t: |8 E5 M, P& \* B
2 m( u- N; n3 @4 }+ L4 R* C
张瑞祥说,自己之所以选择基础数学为研究方向,是因为他喜欢追求纯粹的东西,喜爱这些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理论研究,热衷于从简单的表面背后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发现并探索数学在惊人的规律与同构中展示出的大美。数学,就是张瑞祥最深的挚爱,最动人的美。8 T) i3 [5 }% Q) o3 p1 {0 z9 p
- d$ x) W" [$ B4 \
1 Y& S7 W1 Y% I4 Q0 P3 I7 }0 K2 b3 r荣誉——光环下的淡然与坦诚- p, l/ l! A. [7 t4 w, R
* Z9 O3 T$ r6 t9 \8 w( q* d+ i仿佛从踏入燕园的那一刻开始,张瑞祥就被耀眼的光环笼罩。他于2012年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类)全国一等奖并且为全国第一名;于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类)北京赛区一等奖并为北京市第一名,获得过第二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团体金奖,个人代数银奖、几何银奖、分析银奖,个人全能金奖;MCM Honorable Mention奖;第一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团体银奖,个人几何铜奖;2010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类)北京赛区一等奖;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二等奖;于2009年获得第26届全国部分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非物理A组)一等奖,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赛区甲组北京二等奖。) M* ^0 ~9 f: |! a3 ~
& W9 V) p' o( h4 b0 @2 m! y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大学的绝大多数专业课中都取得了95分以上的好成绩,是同学们公认的学术高手。他也坚持全面发展,在大学四年的几乎所有课程中都取得了85分以上的优秀成绩。他的所有课程总GPA达到3.89,而专业GPA达到了3.98。他在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上的杰出表现,更是被周其凤校长在2012年对全体北大学生的新年演讲中特别点名表扬。
6 o2 w8 ^" b2 u+ t& G# A* P
3 f0 H: x4 l) ?. ?4 j# @/ r荣誉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但也往往带来过高的期许,让自己产生不能失败的想法,而这一点在科研中是很不利的。当谈到这个问题时,张瑞祥认真地说:“做一件事情,动机越纯,效率越高,心中如果有负担,想着别的东西,反而会很影响正在做的事情。”他在开始思考一个新问题的时候,眼中、心中便只有这个问题,至于过去的荣誉,都当作浮尘一样轻轻拂去,不会去想,不会让它影响到当下和未来。正是这种对待荣誉的淡然坦诚的态度,让他能够坚定从容地登上学术路上的一座又一座高峰。
( ~ A8 v. ~+ t
9 Y/ R7 s$ d* N, c$ j" U“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张瑞祥用淡然坦诚告诉我们,放下功利思想,放下名誉包袱,才能在科研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 F* {; Y3 h* Y0 T7 `
0 T2 `/ C- t0 K
# R$ l [; z. p/ v生活——智慧地奉献8 m7 b" F& p' o1 u* K
5 }) v& K# n% i3 P! d5 Z
作为“学术牛人”的典型代表,除了与数字、公式、理论打交道外,生活中,张瑞祥也绽放着自己的独特风采。他参加过新生杯乒乓球赛、冬季长跑和学院的“3+1”篮球赛,是学院2008级新生足球队和院乒乓球队的现任成员。他的语录体文章《恩师妙言》和诗作《数院才子行》都曾发表在学院院刊《心桥》上,他的毕业感言《路在脚下》也将在《心桥》发表。在新生文艺汇演上,他演唱了《星星点灯》,与同学合作演出了相声《小偷公司》、戏剧《北大群英传》,赢得满场掌声。他还曾作为主帅带领队员在数学文化节棋牌赛上获得三国杀3v3比赛冠军。' P* `- x7 [3 S
+ a! k, l! S1 @4 R1 ]1 K+ P, W
面对周围的同学,他不仅能做到乐于助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做到善于助人。他一直认为,对别人的帮助应该是不拘形式而又无微不至的。在这个原则下,他利用每天可以利用的机会尽所能帮助他人。他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总是很高兴给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同学讲解问题,同学们也非常乐于与他讨论学术问题。在大家较为繁忙的时候,他尽己所能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方便。在给师弟师妹们传授大学经验时,是把所有的经验都说出来,所有的选择和后果都讲明,还是把关键性的地方点破,让后面的人自己探索呢?张瑞祥认为,虽然有时弯路也是要走的,走了弯路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康庄大道,但是他也会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至少能给大家提供自己的全部经历作为借鉴。在帮助人的过程中,张瑞祥总能用自己的思考与经验,为受助者提供最优化的选择。
9 K9 _- \4 ~/ Z% v ( g3 X" |6 ]1 b! p; s. n
明净的笑容、和善的语气,让我们看到了张瑞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周围同学的真诚,也让他获得了全方面的成长和心灵的真正成熟。6 J9 e4 P3 p6 w+ B9 c
: [; i7 n/ x M2 m" B( W: h
7 L3 ]: [' j6 E$ z' e( J0 A5 R
张瑞祥说,他一直铭记一句朴实的俗语“不怕慢,只怕站”,他会一直努力,永不懈怠,去探索数学世界更多的美妙之处。不久的未来,他将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深造,而数学学院带给他扎实的知识积累,北大带给他的气韵与精神,将一直陪伴着这位数学骄子,激励他不断前行。
- `3 A' _# V t# G6 R
+ h# s1 A; }1 d+ B8 ~6 u. g# z! p
ps:他写的文章:
3 K! c6 ], P) ]6 M! D8 N" S Zhang, Ruixiang
2 q" _. O- O2 W& @: g" B& ^4 _ On the number of ordinary circles determined by n points.
$ x4 _2 x' B* W2 b U3 C Discrete Comput. Geom. 46 (2011), no. 2, 205–211.
" d+ S2 A8 w" @7 z |
zan
|